泉州市清源山导游词怎么写?( 三 )


在瀑布旁的这一株由古榕和重阳木合抱成一体,造型奇特的附生树,如情深意笃的“天侣”,故美其名曰:“天侣呈瑞” 。看着它们如此亲密无间,如胶似漆,令人既惊叹不已又不由得浮想联翩,不少的文人墨客说它是陈三五娘留在故乡土地上的化身 。因此,这里常有年轻的恋人,如意的夫妇相偎于此,留下充满诗情画意的纪念照 。而仅隔几步之遥的这棵浓荫如盖的大树,相传是700多年前施琅将军的的部将从台湾带回故乡栽种的“洋蒲桃“,俗称“莲雾” 。每当收获季节,树上绿里透红,果实累累,形若斗笠,顶部尖、底部宽,吃起来清凉可口,别有风味 。
再往上,过云台,穿“一线天”,便到了高筑云台之上的弥陀岩石室,弥陀岩是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元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仿木结构,平面近方形,背依石壁,面宽公尺,歇山顶,正脊中间置一葫芦,门上横额书“阿弥陀佛”,柱头及外檐用斗拱,岩内顶为叠涩方形藻井,石壁岩面浮雕“阿弥陀佛”立像一尊,高5米,宽2米,造型端庄大方,面容丰满,慈祥和善,头结螺髻,足踏莲花,左手平胸,右手下垂,据佛经上说,这是表示要满足信徒的愿望,接引众生往极乐世界的意思 。难怪这么多善男信女,见了阿弥陀佛,都顶礼膜拜,虔诚备至 。
右室右侧有一方石碑《元代重修记事石碑》,这一方石碑记载了弥陀岩石室石刻的重修过程,而最有价值的则是碑文中出现的多处简化字,是汉字简化史不可多得的重要史料 。寺前平台叫“一啸台”,台的左右各有米高的5级实心佛塔一座 。站在一啸台极目远眺,晋水横流,双塔凌空,红房碧野,景色妖娆,使人心旷神治,留连忘返 。
泉州具有宗教博物馆之美誉,这在母亲山清源山体现得更为突出 。前面我们参观了老君岩(道教),千手岩、弥陀岩(佛教),现在让我们一起登上碧霄岩(喇嘛教),去领略碧霄岩三世佛的风采吧 。
三世佛并排结咖跌坐于仰覆莲花座上,主像通高约米,左右二像稍低 。佛像保存完好,皆为土蕃式样:佛发螺鬓,上置宝严 。面相上宽下窄,双耳垂肩,肩宽腰细,均着袒右肩袈,并以架裟一角搭于左肩上 。衣纹用凸雕线条表示,虽历经沧桑而线条依然明显 。石像均有圆形头光及身光 。中尊为释迦像,又称现在佛,主司现在的世界,其造像作触地印之魔相,一手向下抚地,一手向上 。左尊称为药师佛,即过去佛,主管过去的世界 。他也是一手向下,一手向上,只是左掌托钵 。右尊叫弥陀佛,是未来佛,作施定印之禅定相,即双手交叠置于腹部 。险要的地势,精湛的技术和迥异的形状,无不让每一个参观者啧啧称奇 。
三世佛是13世纪以来藏传密教(俗称喇嘛教)佛堂中所供奉的主要佛像 。《元代画塑记》上记载,元大都的藏式寺院中,三世佛皆供于“正殿”,是当时元朝信奉的主神 。目前,这三世佛石刻经专家考证后认定为:我国发现的现存时代最早、保存最好、位于最东南的梵式三世佛造像 。南侧20米处有一方石刻即记载三世佛刻于1292年,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