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庙导游词如何写?( 六 )


弘道门
弘道门始建于明代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原门三间,当时是孔庙的正门 。明弘治年间重修孔庙时,改建为五间 。清代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雍正皇帝钦定为“弘道门”,后由乾隆皇帝题写“弘道”二字竖匾立于门额 。
弘道门下现有石碑两幢,东碑是元代刻成的“曲阜县历代沿革志”,记载了曲阜在元代以前的历史沿革概况,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西碑是元代“处士王先生墓志铭”,颇有书法价值 。二碑原立于曲阜城东旧县村,后年移入孔庙 。
大中门
大中门是宋代孔庙的正门,始建于宋代,明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重修 。“大中门”三字匾额系清高宗乾隆手书 。
大中门两侧各有绿瓦拐角楼一座,各三间,平面作曲尺形,建在方形高台之上,这两个角楼与孔庙后面东西两角楼形成的矩形轮廓,即是元代孔庙的轮廓 。孔庙内的主要建筑物都在此轮廓之内 。角楼建于元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 。孔庙设角楼是仿照宫庭皇城角楼之制而建成的,意使孔庙像皇宫一样威严 。
同文门
同文门始建于宋代,原为三间,明代成化年间扩为五间 。清康熙年间名曰“参同门”,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改为同文门 。此门是一独门,左右无墙 。以前中国传统的宫殿式建筑,在主体建筑之前常有小型建筑作为屏障,以表示庄严,同文门就担当着奎文阁的屏障作用 。“同文门”三字为清高宗乾隆手书 。
奎文阁
奎文阁原名藏书楼,始建于宋代,重檐五间,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改为三檐,赐名“奎文阁” 。明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改为七间,清高宗乾隆皇帝题写阁匾 。
奎文阁东西阔30.1米,南北深17.62米,高23.35米,三重飞檐,四层斗拱,檐下八根八棱石柱,内部结构为层叠式木架,阁两层,中间夹暗层,原上屋藏御赐经书,暗层藏印板,下层藏御香帛 。
“奎”,星名 。二十八宿之一 。传说为西方白虎之首,共有16颗星,“屈曲相钩,似文字之画”,《孝经》上讲“奎主文章”,后人进一步将奎星说成是“文官之首” 。所以,金章宗为赞颂孔子是天下文官主,将原藏书楼命名为“奎文阁” 。
奎文阁自明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扩建以来,经历了几百年风风雨雨和上百次地震,在西面碑亭内有块碑记载了清代康熙年间一次大地震,“人间房屋倾者九,存者一”,即说百分之九十的房屋倒塌,而奎文阁安然无恙 。到本世纪八十年代初,奎文阁因历年久远,加之多年失修,有些木质糟朽,阁上方扭斜,于是由国家文物局主持,组织古建筑专家联合拟出修复方案,拨款120余万元,比原定工期提前一年将奎文阁重新整修 。整修完的奎文阁,完全保持了原有的规格和风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