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地方方言( 三 )


"闽南语"一词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学术上泛指闽南语的集合,狭义则仅指闽台之闽南语 。台湾及西方学者多认为是一种语言,属汉藏语系汉语族闽语支 。在大陆语言学的分类上,属汉语族中闽语的一种 。闽南语在各地有不同称呼,例如在中国大陆常被称为泉州话、漳州话、厦门话、福建话、河洛话(古代河南话)、学佬话、等;在台湾亦被称为台语、台湾话、河洛话或福佬话,在东南亚的海外华人则称为福建话(Hokkien)或咱人话(台闽字写作咱侬话) 。
七,台湾话方言 。
台湾话(台罗拼音:Tâi-uân-uē,白话字:Tâi-oân-oē、闽南拼音:Dáiwán wê),亦称为台湾闽南语或台语,习惯上专指在中国台湾地区所使用的闽南语,在语言学分类上属于泉漳片,台湾北部偏泉州音,南部偏漳州音 。
自明郑与清治时期起,特别是海禁开放后,大量大陆移民进入台湾地区,以福建南部的泉州府和漳州府闽南人占多数,其带来的语言取代了台湾原住少数民族诸语,闽南语是台湾第一大母语,使用量第一的语言,台湾2300万人口当中,闽南人占比75%以上 。
根据2009年台湾年鉴,大概有85%的台湾民众,会使用闽南语 。漳州移民主要居住在中部平原地带、北部沿海地区及兰阳平原,故被称为内埔腔;泉州移民主要居住在中部沿海地区、台北盆地,被称为海口腔,南部则为泉漳混合区 。故“泉州人居住在海滨,漳州人居住在内陆平原”的说法,仅在台湾中部地区符合此一分布 。总体上说,台湾话在北部偏泉漳混合腔,中南部平原偏内埔腔,中南部沿海偏海口腔 。
八,四川话方言 。
四川话,又称巴蜀方言,属汉语西南官话 。现今四川话形成于清朝康熙年间的“湖广填四川”的大移民运动时期,是由明之前流行于四川地区的蜀语和来自湖广、广东、江西等地的各地移民方言逐渐演变融合而形成的 。
成都话是川剧和各类曲艺的标准音,同时由于四川话内部互通度较高,各方言区交流并无障碍,因而四川话本身并没有标准音 。
部分语言学家认为,四川话并不等同于“四川方言”,因为除四川话外,四川省境内较为常见的汉语言还有土广东话(属客家话)和老湖广话(属湘语)等,其都以方言岛的形式分布于四川各地。同时,四川省境内还拥有大量藏语、彝语、羌语的使用者 。但由于四川话在四川具有强势地位,是事实上的通用语,一般而言,土广东话与老湖广话的使用者同时也是四川话的使用者,而部分藏族、彝族、羌族地区,特别是康定、雅江、昭觉、马尔康、松潘、丹巴等州府、县府所在地,也通用口音接近的四川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