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犬八公》观后感如何写?(11)


十年对我们人来说也许很短也许很长,十年对我们而言会发生很多事情,在十年时间里随着时间的流逝将冲淡我们对人、事、物的执着,我们会慢慢放下,甚至遗忘……很难想像我们会为了一个人十年如一日地等待,无论春夏秋冬,无论风霜雨雪,都默默地守候 。这样的情景似乎只有在爱情小说里才会出现 。然而就是这样一只普通的狗,却演绎了这段真实而感人至深的故事 。
十年对于人来说也许只是生命的几分之一,但对八公来说,那是它的一生!它用它的一生来诠释对主人的爱 。
八公每天都抱着希望等待,即使希望一次又一次的落空,也许换成谁都会失望的吧 。可是,在八公眼里,没有失望,它要做的只是等待,等待,再等待,不管主人会不会来,它都要等待,因为这是它对主人的忠诚,对主人无言的爱 。
十年后,帕克教授的妻子重回小镇 。看到八公的那一刻,她哭着说:“你怎么还在这里?你居然还在等……”这一刻,许多人哭了,车站旁卖早餐的人哭了,帕克教授的老友们都哭了,而观众,也哭了……
许多人会觉得八公真傻,去等待一个永远不可能再出现的人,去憧憬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梦 。人们很多时候注重的都是结果,掺杂了太多的功利,所以忽略了过程 。
影片的最后,八公知道自己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它却在风雪中走向了车站 。依旧是那个位置,它趴在那儿,慢慢的,缓缓的,闭上了双眼 。在这十年的时间里,八公心里一只有着一个温暖的梦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在那个飘雪的冬夜,那个梦温暖着八公 。梦里,还是那个火车站;梦里,帕克教授冲八公温暖地笑着,慈爱地摸着它的头;梦里,它的主人说:“八公,我们回家……”

《忠犬八公》观后感如何写?


影片取材于发生在日本真实事件:一条秋田犬在主人去世后,连续12年坚守在车站等候他回家 。至今东京涩谷车站还有狗狗八公的铜像,而它的遗体也被国立上野科学博物馆保存 。上世纪九十年代,日本曾经把这个题材搬上银幕,大获成功,催泪的效果一流 。两年前,美国人翻拍了此剧,由老戏骨理察·基尔担纲主演,故事的发生地也相应的换到了美国 。
不过,我更感兴趣的还是影片的叙事方式,因为煽情很容易,但要煽得高明却很难 。君不见国内很多影视剧拼命想要感动观众,演员们亦落力表现,时而撕心裂肺地喊叫,时而泪如泉涌地痛哭,但除了个别情感脆弱的大妈大婶会抹几下眼泪之外,大部分人还是无动于衷,甚至银幕上演员在哭,影院里观众却在笑 。打动人心,有时候还是“润物细无声”更加奏效,尤其是对于这样一个温情的题材而言 。
一个半小时的影片,被划分为三个段落:第一部分是教授拣到狗,妻子强烈反对收养,但最终他对狗的喜爱之情打动了她;第二部分是小八长大,养成了每天去车站接送教授上下班的习惯,某天它突然学会了一直拒绝的拣球游戏,但那天之后,教授再也没有回来;第三部分是教授去世后,小八不愿与教授的女儿一家生活,长途奔波回到车站,风餐露宿,天天等候教授回来 。这其中除了第一部分有一些戏剧冲突之外,其余两部分都相对平淡,如果是平常小学生写作文,估计一二百字就讲完了,现在却被化为一个多小时的电影,让人不得不佩服日本编剧对平凡生活的表现能力(美国版用的还是22年前日本版的剧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