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读后感怎么写?( 五 )


在课本未节选的部分中 , 还有作者从各个方面诠释所感受到的春夏秋冬;在园中曾经出现的人们及对他们人生的思索;对逆境人生的理解 , 差距是必然的;作者对自己的生涯理解;许多美好的事物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
人生是如此复杂但却纯真、质朴 , 以至于我们要用一生的时间去思考 , 作者在十五年的思考中 , 逐渐成熟 , 认识更清晰 , 从失落、烦躁转变为稳重、深情。
如此大千世界 , 还需一片净地 , 细细地品味人生 。

《我与地坛》读后感怎么写?


人活着的时候总会想几个问题:1、为什么活着 。2、为什么要死 。
按照史铁生先生的话来说 , 前者思考没有任何意义 , 因为当人出生的那一刻起 , 活着就已经是一个既成事实 , 无法改变 。至于后者 , 父母赋予了生命 , 死亡又是一个必然结果 , 这趟通往生命尽头的列车既然还得再开那么一会儿 , 何必着急下车 , 好好活着呗 , 沿途还能欣赏一下风景 。
思考为什么活着虽然没有什么意义 , 但是思考怎么样活着却还是有点价值的 , 史铁生先生的看法是人活着就是欲望二字 , 这与我认为的人活着的苦 , 其本质就是欲望的无法满足或者延迟满足的想法是一致的 。人活着总是为了得到点什么 , 也许是名 , 也许是利 , 也许是爱情 , 也许是快乐 , 人惧怕死亡的本质也是害怕死了之后什么都没有办法得到了 。
现在网络上经常能看到说众生皆苦 , 但为什么苦 , 无非就是欲望难以得到满足 , 按照这个逻辑 , 那如果没有了欲望 , 是不是就没有了苦?于是我想起了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里有提到这个问题 , 关于人能不能选择自己的欲望 , 答案是不能 。赫拉利的观点是人不能选择欲望 , 人的意识其实是受欲望驱使的 。科学家做过实验 , 可以根据大脑成像图 , 就能提前知道人想干什么 。人无法克制的拥有了自己的欲望 , 而残忍的是并不是所有欲望都能通通被满足 , 面对那些绝对不可能被满足的欲望 , 只能饱受煎熬 , 所以众生皆苦才是一个无法规避的无奈 。
如此看来 , 留给我们的剩下两种选择 , 可以选择接受 , 也可以选择迎面而上 。前段时间我听了一位老师在课上讲 , 他说 , “人应该学会和自己和解 。”我想了一阵子 , 后来发现其实和自己和解就是一个接受自己平庸的过程 , 并且接受自身欲望无法被满足这一事实的过程 。想明白了之后突然就释然了 , 不是不想得到那些渴望已久的东西了 , 而是无所谓了 , 随它去吧 , 有就有 , 没有就没有 , 仅此而已 。另一种的选择迎面而上就比较正能量 , 坚持不懈 , 对所有阻碍着自己的那些困难说不 , 努力努力再努力 , 不屈服 , 不放弃 , 特别感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