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文集》读后感范文有没有?

还记得上大学那会儿 , 翻阅陶行知的着作 , 特别欣赏陶先生的两句话:“捧着一颗心来 , 不带半根草去” , “爱满天下” 。我觉得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里 , 有八个字堪称精髓 , 这八个字是:实、活、真、创、爱、新、行、人 。在他洋洋洒洒五百万字里充满着爱学生、爱职业、爱国家的师爱观 。这样的师爱观 , 给了我很多的启示 , 人们通常是从爱心与奉献意义上去解读师爱的 , 这些当然需要 , 但它们绝不是师爱的全部 , 而陶先生的师爱观是既健康又完整的:爱国 , 是每一个有责任心的中国人都会有的使命感;爱职 , 是一种最基本的职业操守;爱生 , 是爱国、爱职的直接体现 , 与片面追求应试升学 , 以分取人 , 压抑个性成长的功利行为有着本质的不同 。
今天 , 工作七年之后 , 当我再次思考何为真正的师爱时 , 我觉得:真正的师爱应融入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 , 教师应对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充分的理解与尊重 , 师爱的核心在于爱学生 。回顾过去七年 , 工作的第一个学期 , 我担任当时的高一(12)班语文老师 , 我有过那么多的心酸:自己加班加点“精心设计”的教案迎不来学生期盼的眼神 , ;自己给学生们展示费尽心机做出来的课件 , 赢不来学生们的欣赏和喝彩 , 他们一脸漠然 , 没有兴趣……第二学期 , 我的勤奋刻苦赢得了学校领导的肯定 , 同时担任高一(12)班班主任 , 我在这个岗位上兢兢业业 , 用心良苦 , 可谓“捧着一颗心来 , 不带半根草去”……然而我却失望地发现 , 孩子们并不领会我的付出 。于是 , 我也曾委屈、也曾困惑 , 也曾百思不解:我怎么了?我的孩子怎么了?后来我想明白了 , 是我没有把自己和学生的位置摆正 , 我班的学生往往文化课学习成绩相对较差 , 又刚经历了“优胜劣汰”的分班考试 , 他们认为自己学习不行 , 于是自暴自弃 。
而我 , 感觉太好 , 太夸大学习的作用 , 一直把理论凌驾于课堂之上 , 一直把自己凌驾于学生之上 。而我其实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指引者和服务者 , 就像其他行业“顾客至上”一样 , 学生就是我的“上帝” 。于是我退却“火爆” , 减少急躁 , 一次又一次原谅那些上课不听讲 , 与我顶嘴 , 不遵守纪律的学生 , 并试着去爱他们 , 像中医看病那样“望、闻、问、切” , 时时留意 , 处处关心 , 在观察和关心中迅速掌握这些学生的个性特点 。“人非草木 , 孰能无情” , 更何况是这些向来不被老师欣赏和看重的学生 , 他们很容易就会被感动 , 很容易就会对老师产生信任感、亲切感 , 很容易就会把老师的话当作“圣旨” 。七年了 , 我还清晰地记得很多往事 , 记得很多学生 , 我想我做教师的幸福感多数来自于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