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增 张良|范增和张良都是各自政权的首席谋士

范增 张良(范增和张良都是各自政权的首席谋士)
范增的水平其实是不差的,名气也是很大的 。别的不说,只说一点,在整个楚政权里,几乎没有什么谋士 。范增不但能够成为楚政权的谋士,而且是极受尊重的谋士 。从项羽称他为“亚父”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来,他在楚政权中受到了多大的尊重 。但是他最后竟然失败了 。本来是很成功的一个人,最后为什么会失败呢?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把他和张良对比看一看 。
范增 张良|范增和张良都是各自政权的首席谋士

(范增剧照)
一、范增看得准人,但跟错了人 。
范增一直对刘邦看得非常清楚,他知道刘邦不是一个平凡的人,将来一定能够做成大事 。他也分析得很准确,他说刘邦是一个贪财好色的人,但是到了咸阳以后,财物一样都不取,美女一个都不要,这就是要干大事的人的表现 。他不但讲道理,而且还根据古人迷信这一点来讲刘邦 。他说他特别找人望过气,发现刘邦的头上有帝王之气,这样的人必须要除掉 。
当他给项羽说过多次,甚至都采用迷信的说法给项羽说,而项羽依然不听的时候,范增就只好亲自动手,准备派项庄在鸿门宴上刺杀刘邦 。但依然因为项羽的不支持,他的刺杀行动失败 。
范增既然能够看清楚,刘邦是那个将来能够获得天下的人,而项羽成不了大事 。那么他就应该当机立断离开项羽,可是他一直都没有离开 。
而张良不一样 。张良一直是跟着韩王的,而且他还是韩王的宰相 。虽然他一心复国,但是看到韩王不是那个能够成大事的人,他最后就干脆地跟随了刘邦 。
范增 张良|范增和张良都是各自政权的首席谋士

(项羽剧照)
二、范增摆不正位置,造成被主帅猜疑 。
范增因为年纪比较大,追随顶梁的时候已经70多岁了,再加上他在楚政权初兴的时候,给项梁提了非常准确的建议(立楚王的后代为王,以此号令天下),并且项梁在这个建议帮助下,成为了当时诸侯中第一大政权 。所以项梁对他非常尊重,让项羽认他为“亚父” 。
可以说,项羽对范增的称呼,是项梁要求的结果,并不百思特网是发自项羽本心的 。后来项梁战死后,范增就应该认清形势,知道那会儿的领导是项羽 。项羽是君,他是臣,他应该把君臣关系摆正 。但是他一直没有摆正君臣关系 。在鸿门宴上 。他没经过项羽的允许,就派人刺杀刘邦,这件事说明他的权力是比较大的,项羽怎么能不忌惮他呢?而且最终刘邦逃走后,他甚至拿出宝剑劈坏刘邦送给他的玉斗,且骂项羽“竖子不足与谋” 。可以说,这深深地伤害项羽了 。
张良一直把自己的角色摆得比较正 。他从来没有越位之事 。他知道他和刘邦之间是君臣关系,任何时候他都把自己摆在臣子的地位 。最后,刘邦取得天下,并且把他评价为功臣中第一名的时候 。他并没有沾沾自喜,并没有摆老资格,反而极力推脱 。刘邦要封他为万户侯,他并不接受这个封赏,而且他只要留地很少的一部分 。就算这一部分,表明了他对刘邦的忠心,因为刘邦和他最早就是在这个地方认识的 。
范增 张良|范增和张良都是各自政权的首席谋士

(刘邦剧照)
三、范增不知进退,贪恋权贵 。
范增在鸿门宴上的计谋不被项羽采纳,而且此后,凡是给项羽说的话,项羽都爱理不理的时候,他最好的选择,就是干脆离开 。但是他并没有离开,直到后来,陈平使反间计,离间范增和项羽关系的时候,他才恼羞成怒,灰溜溜离开了 。
张良却很明白进退 。他知道刘邦是一个可以同患难,不可以共富贵的人 。他知道刘邦很忌惮功臣们,所以在刘邦当皇帝以后,他就迅速向刘邦提出,他要离开,过隐居的生活 。这样也让他被保存了下来 。他的这种做法,也获得了后世的尊重 。
四、范增缺乏军事谋略能力,不会打仗 。
范增给楚政权提出的建议,就是拥戴楚怀王的后代为王,号令天下 。还有一点,就是他劝项羽杀刘邦 。但这一点并没有被项羽采纳 。这些谋略都只是政治谋略,并不是军事谋略 。后来,项羽打仗全凭自己军队的骁勇善战,基本上没有用过什么计谋 。由此可知,范增作为一个谋士,这一点是不称职的 。
张良不一样,张良既有政治谋略,又有军事谋略 。张百思特网良有好几次给刘邦规划军事谋略,让刘邦获得了很大的好处 。比如“夺取咸阳”,比如“明修栈道”,比如“联合韩信、彭越、英布发动对项羽的大反攻” 。这些都是他军事谋略的杰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