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革命诗词 革命诗词( 七 )


二、南方水上丝绸之路
赣州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是宋代,其辉煌得益于由长江、赣江、章江、浈江、珠江共同构成的“南方水上丝绸之路” 。宋朝时期的赣州,因水路发达、资源丰富、经济繁荣,成为全国著名的36座大城市之一 。
梅关古驿道是“南方水上丝绸之路”的咽喉 。它建于公元716年,由唐代宰相张九龄奉命率工匠用两年时间扩展而成 。驿道源起大余县城,翻越梅岭直到广东省南雄市,全长约40千米,是沟通长江与珠江水系的陆路中转枢纽 。今天的梅关古驿道专指梅岭一段,约2.5千米,它历经千年沧桑,是国内罕见、江西省保留最完整的古驿道 。
参考资料来源:
赣州人民政府--历史文化
百度百科--赣州
红军长征诗歌一、《七律·长征》
作者:近代毛泽东
1、原文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
2、翻译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 。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
3、介绍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政府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 。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 。
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 。
二、《十六字令三首》
作者:近代毛泽东
1、原文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 。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 。
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 。
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
2、翻译
山,高耸入云端 。给快跑的马儿再加几鞭,翻越山巅未下鞍 。惊诧高又险,回头瞥一眼,离天只有三尺三!
山,起伏如波涛,浩瀚似江海,倒海翻江卷巨澜 。山势奔腾迅猛如奔马,好似万马厮杀正酣战 。
山,傲立苍穹如长剑,刺破青天剑锋没伤残 。天像快要塌下来,全靠着山的支撑,天才得以铺展于宇宙间 。
3、介绍
这三首小令作于1934年到1935年间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各军团分别从闽西的长汀、宁化和赣南的瑞金、雩都地区出发,开始了远离中央根据地井冈山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
一路上,遭遇到数不尽的艰难困苦,除先后以鲜血和生命突破蒋介石设置的四道严密封锁线外,还越过了千山万水,不仅以举世罕见的牺牲精神,战胜了强敌,而且以同样罕见的吃苦精神,战胜了种种困难和天险 。
蒋介石曾屡次妄图凭借水的天险阻挡和消灭红军,例如湘江、金沙江、大渡河等;而相对来说,红军则对山更有感情,尤其是毛泽东,对山的感情更深 。
可以说,毛泽东开辟的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武装割据道路,始终是以山岭为依托的,在战略退却时,则更是以山岭为掩护 。山岭是毛泽东和红军的好朋友,毛泽东和红军喜欢山,而蒋介石则在特定历史时期里,相当畏惧红军喜欢的山 。
在实行战略大转移的长征途中,红军不仅大多数时候都在高山峻岭中行军,而且也常在万山丛中冲破蒋介石的围追堵截,既历尽艰辛,又充满胜利的喜悦 。毛泽东这三首小令,就是怀着喜悦的心情,在翻山越岭的长征行军途中写下的 。
三、《忆秦娥·娄山关》
作者:近代毛泽东
1、原文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
2、翻译
凛冽的西风正猛烈地吹着,大雁鸣霜,晓月当空 。晓月当空,马蹄声零碎而又纷杂,军号声声沉郁低回 。
不要说群山起伏像铁般难以逾越,而今让我们重振旗鼓向前 。重振旗鼓向前,茫茫青山如大海,夕阳光华赤如血 。
3、介绍
此词写于1935年2月,最早发表于1957年1月的《诗刊》上 。
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会后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了军事指挥小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