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周记

教学周记(一)
今天的第一节在二班上的 。课前我想得挺好的,上周五的在家庭作业中布置了学生独立阅读第四课《风筝》,(因为经过三周对于精读的训练,学生们起码是领悟能力快的学生,应该可以独立阅读千字左右的文章了,更何况《风筝》一文和学生的心理接近,精读起来应该是没太大问题的 。当然,刚开始练精读,出现结合语段不紧密,概括的不够理想也属于正常现象,所以要不断练习 。)一上课我就提出思考题:1、概括《风筝》一文中的主要事件?2、《风筝》一文的主题是什么?3、你读《风筝》的体会是什么?结果出乎我的意料,学生们反映冷淡 。好半天才找出问题的根源,原来学生们对于经典并不怎么感兴趣,甚至有好多学生有排斥心理,所以这篇课文,他们中的大部分同学压根就没怎么仔细读!
没有兴趣,何谈阅读!没有阅读,何谈主题!何谈感受!
有了第一节课的经验,接下来在一班开始就提出问题,
你读《风筝》一文有没有共鸣?
学生们马上回答没有(呵呵,还很齐,声音还很洪亮呢) 。
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精读这篇文章,读完,我保证你们都会认同作者的观点,并产生共鸣的,你们信吗?
不信!(喝,比刚才的声音还大!)
好,那我们现在来读 。
我对前面喊得最响的许浩博(他是班里注意力集中时间最短的一个学生)同学说:信不信,等一会读完,你会第一个产生共鸣的 。
许浩博回答得比上次更响亮:不信!
【教学周记】好,那我们就读读看!
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普遍地调动起来了,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激动的呢 。
接下来我把文章的第一、二段,和第十二段先去掉,(因为这样做的目的是降低阅读难度,课上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
接着我们一起阅读,把文章的三、四段划为一层,概括出层意我破坏了弟弟的风筝梦 。
我提问,大家想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事情?
马上我自己先回答,我小时候就有这样的经历,我小时候有段时间特别喜欢积攒糖果的包装纸,后来被家长发现,都给没收了 。当时难过心情现在还记忆犹新 。
接着教室里马上就热闹起来,小胳膊举得像小树林 。(呵呵,大有控制不住的局面 。)
我提问,许浩博,说说吧 。
许浩博:嗯,嗯,有,有,有感觉,有感觉 。
(呵呵,孩子的心灵真的是太纯洁了!)
接着我们五、六段划为一层,概括出层意中年的我因为明白了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而感到心情非常沉重 。
提问:1、我沉重的心情表明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2、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