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上帝掷骰子吗》的感悟与分享_上帝掷骰子吗读后感( 三 )


第四个感受,哲学与数学是最基础的知识,哲学可以让我们有严谨的逻辑,而数学才是表达这个世界的最美语言 。
简单的说一些感受 。推荐所有人都应该看看,尤其是学生 。
上帝掷骰子吗读后感四
爱因斯坦:玻尔,亲爱的上帝不掷骰子!
玻尔:爱因斯坦,别去指挥上帝该怎么做!
这段耐人寻味的对话出自1927年第五届索尔维会议 。在这届会议上,爱因斯坦、玻尔、普朗克、海森堡和居里夫人等物理学界的天才大师们聚首一堂,对量子理论的未来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 。以尼尔斯·玻尔(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为代表的哥本哈根学派认为:自然界是由概率组成的,任何事物的的发展结果都是按照概率来分布 。爱因斯坦,作为相对论的创始人,坚定不移的认为因果论是物理学的根本,一切的发展的都有规律可寻 。将近100年后的今天,量子理论出现在现在文明的各个角落,从电脑到激光,从核能到生物技术,尖端科学领域几乎无一不依靠量子理论 。从这个角度来看,玻尔在与爱因斯坦的那场世纪辩论中应该是略胜一筹 。
量子理论是一个复杂的物理物理谜题 。在量子论诞生100多年后的今天,大众依然对量子的概念困惑不已 。这也正常,目前就算最顶尖的物理学家也很难对量子论究竟是什么下定论,就连它的创始人玻尔也说:如果谁不为量子论所困惑,那么它就是没有理解量子论 。我从高中开始就对物理和宇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学时还考虑过选择物理专业 。奈何上了几节中等难度的物理课后,我深深的感受已经触碰到了智商的天花板,只得转投数学经济 。近几年,国家在量子物理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在量子卫星、量子通讯和量子计算机等领域可以说已经领先于世界 。在这样的背景下,不了解一点量子物理的知识以后怎么能跟上时代进步的步伐 。《上帝掷骰子吗?》是一本量子物理的科普佳作,作者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了量子物理的发展过程于基本理论,将物理学家的思想碰撞比喻成量子物理的三大战争,阅读起来甚至有点激动人心 。不过,就算本书中只介绍了量子物理的一点皮毛,对于我的世界观依然有很大的冲击,在这里就捡几个感悟最深的说吧 。
一、从三次波粒战争看科学的发展 。
三次波粒战争基本是围绕着光到底是一种粒子还是一种波展开的 。第一次波粒战争始于17世纪 。当时人们普遍认为光是一种波,著名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笛卡尔在他的书中率先指出:光是一种压力,在一种媒介中传播 。后来人们给这种媒介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以太 。到了18世纪初,牛顿在他的著作《光学》中阐述了光的色散与叠加,从粒子角度驳斥了波动说,百家笔记网(m.simayi.net)成为了之后100年物理学界的金科玉律 。这场波粒战争还可以看做是牛顿与罗伯特·胡克之间的私人恩怨 。胡克作为波动说的支持者曾经直接了当的指出牛顿的色彩复合理论剽窃,而微粒说则不值一提 。这直接导致争强好胜还略有点小心眼的牛顿的坚定反驳,并以他的天才让微粒说取得了第一次波粒战争的胜利 。不过波动说并没有就此沉沦,他们蛰伏起来等待着下一次的机会 。1807年,托马斯杨在他的《自然哲学讲义》中公布了著名的双缝干涉实验,光线穿过两道细缝之后在屏幕上形成一系列明暗交替的条纹,这点燃了第二次波粒战争的导火索 。后来的泊松亮斑实验和测量光在不同介质中的速度实验,微粒说在耀武扬威100多年之后几乎没有什么抵抗便宣告失败 。第三次波粒战争开始于普朗克提出量子概念之后,爱因斯坦在其基础上大胆的提出了光量子概念,让微粒说再一次站上时代的台 。不过第三次波粒战争以双方的握手言和结束,物理学家最后被迫承认光具有粒子和波两种性质 。科学的大厦就是这样不断推倒又不断重建 。玻尔虽然在论战中略胜一筹,但谁又能保证100年后人们又会发现宇宙确实是由固定的规律塑造而成的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