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看病教学反思怎么写?( 七 )


1、小组活动,体现自主性
小组活动时,我出示学习目标:以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出描写母亲的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学生学习时,教师巡视、倾听,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 。
任务布置后,小组学习情绪高涨,学生们以本组学生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有的小组学生快速默读,有的小组一人一自然段,分工合作学习,有的小组根据文中对话多的特点分角色朗读……,有的小组边读边想,边读边议,有的边读边作记号,方法各异 。
2、课堂辩论,提供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
文中母亲说:“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 。”我问:“你认为文中的母亲狠心吗?”对此,学生持两种不同的观点:狠心和不狠心 。我将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在教室分块坐好,然后展开辩论 。在辩论中,两种不同的观点发生激烈的碰撞,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学生的思维变得异常活跃 。这无疑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增强了师生间、学生间的信息传递,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最终,双方统一了观点,母亲看似狠心的表现实则是一种爱,一种尽责的爱 。
三、拓展延伸,将文本与生活接轨,让学生所学落到实处
学生理解了文中的内容后,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母亲是如何爱自己的 。然后要求他们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来赞美自己的母亲,最后让学生说说如何用实际行动来回报母亲的爱 。这样的设计,可以将学生的思维从课内扩展到课外,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更深地理解了母亲的爱,明确了今后应如何回报母亲的爱 。可以说,这个设计既深化了课堂教学内容,又教会学生感恩,即要感谢母亲对自己的养育之恩 。

学会看病教学反思怎么写?


《学会看病》是一篇阅读课文 。本文讲的是儿子感冒了,妈妈让他独自上医院,学会了看病的事 。母亲用这种方式磨炼儿子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课文先讲母亲发现儿子病了,准备照例自己用药给他治病,后又改变了主意,让他自己独自到医院看病 。“当我又准备在家里的储药柜里找药时,却突然怔住了 。”说明母亲意识到应该锻炼儿子独立面对疾病 。接下来的对话,可以看出儿子对父母的极度依赖,更坚定了母亲“应该及早教会他看病”的决心 。“既然我是母亲,就应该及早教会他看病”、“生怕自己改变了主意”、母亲对儿子的嘱咐、“心立刻软了”、“孩子毕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等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反映出母亲内心的矛盾,爱子真情饱含其间 。再讲儿子到医院后母亲在担心、后悔与自责中等待,直到儿子看完病回家 。“从他出门的那一分钟起,我就开始后悔 。我想……”、“时间艰涩地流动,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心“疼痛地收缩成一团”等心理活动的细致描写,让人真切地感受到浓浓的母爱 。母亲看似“冷漠”的言行,是为了尽到做母亲的责任,对孩子的未来负责,通过让儿子学习找医生看病,磨炼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