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山在哪|中国喜马拉雅山概况( 二 )


尤其重要的是发生于上新世-更新世的晚喜马拉雅运动 。在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三大板块的相互作用下,发生了强烈的差异性升降运动,中国地势出现了大规模的高低分异 。差异运动的强度自东向西由弱变强 。由于印度洋不断扩张,推动着刚硬的印度洋板块,沿雅鲁藏布江缝合线向亚洲大陆南缘俯冲挤压,使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大幅度抬升 。这种以小的倾角俯冲于亚欧板块之下的印度洋板块持续向北的强大挤压力,在北部遇到固结历史悠久的刚性地块(塔里木、中朝、扬子)的抵抗,产生强大的反作用力,使构造作用力高度集中,引起地壳的重叠,上地幔物质运动的加强和深层及表层构造运动的激化,导致地壳急剧加厚,促使地表大面积大幅度急剧抬升,于是形成雄伟的青藏高原,构成中国地形的第一级阶梯 。[1]
地貌特征
6张
喜马拉雅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最典型的特征是扶摇直上的高度,一侧陡峭参差不齐的山峰,令人惊叹不止的山谷和高山冰川,被侵蚀作用深深切割的地形,深不可测的河流峡谷,复杂的地质构造,表现出动植物和气候不同生态联系的系列海拔带(或区) 。从南面看,喜马拉雅山脉就像是一弯硕大的新月,主光轴超出雪线之上,雪原、高山冰川和雪崩全都向低谷冰川供水,后者从而成为大多数喜马拉雅山脉河流的源头 。不过,喜马拉雅山脉的大部却在雪线之下 。创造了这一山脉的造山作用至今依然活跃,并有水流侵蚀和大规模的山崩 。
喜马拉雅山脉可以分为4条平行的纵向的不同宽度的山带,每条山带都具鲜明的地形特征和自己的地质史 。它们从南至北被命名为外或亚喜马拉雅山脉;小或低喜马拉雅山脉;大或高喜马拉雅山脉;以及特提斯或西藏喜马拉雅山脉 。
喜马拉雅山脉东西绵延2400多公里,南北宽约200—300公里,由几列大致平行的山脉组成,呈向南凸出的弧形,在我国境内是它的主干部分 。平均海拔高达6000米,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 。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峰有40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有11座,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 8844.43米,为世界第一高峰 。[2]
地质结构
喜马拉雅山脉在地势结构上并不对称,北坡平缓,南坡陡峻 。在北坡山麓地带,是我国青藏高原湖盆带,湖滨牧草丰美,是良好的牧场 。流向印度洋的大河,几乎都发源于北坡,切穿大喜马拉雅山脉,形成3000—4000米深的大峡谷,河水奔流,势如飞瀑,蕴藏着巨大的水力资源 。喜马拉雅山连绵成群的高峰挡住了从印度洋上吹来的湿润气流 。因此,喜马拉雅山的南坡雨量充沛,植被茂盛,而北坡的雨量较少,植被稀疏,形成鲜明的对比 。随着山地高度的增加,高山地区的自然景象也不断变化,形成明显的垂直自然带 。
冰塔分布
喜马拉雅山
在喜马拉雅中段北坡,山谷冰川上有世界上最雄伟壮丽、形态多姿的冰塔林 。冰塔高度为数米至30多米不等,其形貌如丘陵和金字塔 。有的冰塔表面有密集的浅圆形消融坑,晶莹闪耀,有的冰塔间有星罗棋布的冰湖,十分奇妙 。有的冰塔内部有河道,在这些冰融水的长期作用下,又形成了冰桥和水晶宫殿般的冰洞、冰帘、冰钟乳石、冰柱和冰笋等,鬼斧神工,好似天然形成的冰雕群 。
形成冰塔的因素百思特网主要有两点:首先,多支冰流汇合后,冰川运动使冰层产生褶皱和纵横裂隙,这是一个必要的前提;其次,在低纬度的高山区,极强的太阳辐射使裸露冰面的温度升高,冰面的消融强度远远大于中高纬度的冰川,冰塔间的融水侵蚀下切能力很强 。这也是地球上其他高山冰川地区,如阿尔卑斯山、昆仑山、祁连山、天山等都没有发育出如此壮观的冰塔的原因 。
全球气候变暖是当下非常关心的问题 。经过中外科学家们的考察和研究,已经在树木年轮和冰芯记录中获得了有关喜马拉雅山地区现代冰川及古冰川的大量信息,比如古今冰川特点、变化趋势等等 。珠峰北坡的绒布冰川,总长22.4千米,裸露冰长16.6千米,末端海拔5158米 。冰塔末端从1966~1997年间后退270米,平均每年退缩8.7米,而1921~1966年间,平均每年退缩6米 。如果按每年8.7米的速度继续后退,到2035年,还要退缩418米,到那时仍然有16千米长的裸露冰面和冰塔林,仍然是十分壮丽的冰川 。
气候特征
喜马拉雅山连绵成群的高峰挡住了从印度洋上吹来的湿润气流 。因此,喜马拉雅山的南坡雨量充沛,植被茂盛,而北坡的雨量较少,植被稀疏,形成鲜明的对比 。随着山地高度的增加,高山地区的自然景象也不断变化,形成明显的垂直自然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