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边落木萧萧下是哪首诗(登高古诗赏析和解释)( 二 )


这个格式要求七律的平仄是:
中仄平平仄仄平,中平中仄仄平平 。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仄平 。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仄平 。
虽然说很多美妙的古诗因为情怀悠长,有时候并不局限于平仄,但是大体的格式还是要遵守的 。更何况,诗圣用词向来考究 。杜甫这首《登高》,除了首联里的“猿”字稍微出律,其余完全合辙 。
无边落木萧萧下——平平仄仄平平仄 。不尽长江滚滚来——仄仄平平仄仄平 。怎么样,杜甫不愧是诗圣吧?“落木”或许是真的“木”古时候的交通不如现在便利,所以那个时候的伐木工人在森林里砍了木材之后,想要将其运输出去就会非常困难 。所以,他们因地制宜,找到了一个独特的、省力的运输方式——木排 。
木排,在古代被称为“桴”,是运输木材的一种主要方式 。伐木工人把木材砍好之后,用绳索等工具简单地将其捆绑在一起,做成木排,然后把木排放到水中 。
这种运输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人力的消耗,因为它通过水的浮力和流动,让木排顺着水流而下,到达指定位置后,再由人打捞起来,然后搬运走 。
同时,长江两岸地势险峻,江水湍急 。所以,放木排这一古老的行业,就由此诞生了 。杜甫登高望江,难免也会看到木排随水而下 。所以,这无边落木还有一个解释就是:杜甫可能看到了真木头 。
放木排这个行业,算是惊险、高危,且又生死无常了 。从春秋战国时候起,放木排人的身影就一直存在,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随着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才慢慢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
不过,伐木通常情况下是在冬季进行,伐木工将木材砍伐之后,放置在那里,然后等到来年春江水暖了,再将木材编成木排放下去 。
但是,杜甫登高的时间是深秋了,所以理论上他应该看不到大规模的放排的 。但是,结束安史之乱的战乱后也说不准 。所以,这个解释权当读个新鲜吧 。
想想看诗人登高远望,秋风萧瑟,江水滚滚而下,奔腾不休 。江上木排成行,随水而下,逝者如斯夫 。两岸猿声不休,茫茫天际白鸟南飞 。
诗人沉郁悲苦,身体老弱又思念故乡,他早年登楼时还能够写出: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而在夔州的时候,也只能自嘲的写出“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了 。结语杜甫写《登高》的时候已经五十六岁了,他从踌躇满志的壮年,到暮气深重的晚年,他在安史之乱的动荡中流离了整整八年 。余生的时间,他亦在动荡的时节里颠沛飘荡 。
他不但深刻地感受到了人民苦难和国家的忧患,精神和身体也都遭遇了许多折磨 。但是他年华逐渐老去,沉郁忧患开始成为他诗作的底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