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说课稿如何写?( 六 )


(3)师生配合朗读、同桌互读,感受伯牙得遇知音的欣喜与快乐 。
设计意图:在相互配合朗读的过程中直观感知文本前四句语言"对仗工整、琅琅上口、情感扶摇直上"的特点,为熟读成诵打下基础 。理解"念"和"志",体味"异字同义"的语言现象 。聚焦"钟子期必得之"的"之",循序渐进地感受体味"知音"的内涵 。理解钟子期与俞伯牙不仅是音律互通,更有心灵上的沟通,志向、情怀的悦纳;补充伯牙得遇知音前内心的寂寞与孤独的相关资料,反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
(三)破琴绝弦祭知音 。
1.痛失知音 。
从"子期死" 这一文本留白处入手,体验文本语言和情感的跌宕起伏 。
2.想象补充 。
出示:"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
想象补充,感受人物形象:这时候,你又仿佛看见了一个怎样的伯牙?
3.纵情朗读 。
设计意图借助情感错位,指导读出情感,读出形象 。从"子期死" 这一文本留白处入手,体验文本语言和情感的跌宕起伏 。想象补充,感受人物形象;借助情感错位,指导读出情感,读出形象 。
(四)朗朗诵歌怀知音 。
1.提领一顿——正是这破琴绝弦,正是这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却又痛失知音,使得这个故事更加的荡气回肠 。从此,人们不断地在传说和吟诵着它!
2.熟读成诵 。
借助资料袋,感受"知音"文化的代代相传,并诵读全文 。
设计意图:借助资料袋,感受"知音"文化的代代相传,并诵读全文 。巧妙之极!
五、板书设计
板书: 伯牙绝弦

知音 念
此课毛老师不仅满足学生读懂了这一篇文言文的内容——"教会知识",更注重让学生学会怎么读懂这一类文章方法——"教会学习". "一字多义""异字同义"等特殊的语言现象,"泰山""江河"等中国特有的文化意象,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这些知识都是在放手让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循循善诱地引领学生增加一些文言文的阅读体验,感受这篇课文特有的语言现象;继续渗透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的基础上还能用现代语汇去补充;依托语言层层深入地感知"知音"的真正内涵,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学习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使学生实现文化意象的传承,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整堂课充分体现了扎扎实实的学,情趣盎然的学,触类旁通的学 。课文与原著对照;资料袋的妙用;关于伯牙琴艺的资料的补充都非常有效及时,是一节成功的示范课 。

《伯牙绝弦》说课稿如何写?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 。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