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食堂》观后感格式怎么样?( 四 )


而且,都只是任务一般顺带而过,有开头,却没有很好的收尾 。
到最后,就越来越枯燥 。
总的来说,梁家辉版《深夜食堂》在本土化上,做的要比剧版好 。
对上海城市的描绘,对食堂客人与这座城市之间的关联,对老板的生活气息等等,都算是比较用心了 。
这也是为何我说,网上的评分有失偏颇,大概,这也是另一种厚爱?
2
翻看网络上关于《深夜食堂》的词条 。
有十几条之多,然而,最多的都是日本原版 。
评分也都在8分以上 。
但是在中国,《深夜食堂》一直没有开起来 。
最大的原因,是我们没有厘清深夜食堂的定位 。
深夜,是时间 。
食堂,是地点 。
老板,是见证人 。
一个陌生地方,一群陌生人,吃着一种食物,然后诉说一段故事 。
不是这个食堂或者是一道美食,让故事变得有意义 。
恰恰是故事,赋予了这道美食以及这个小店意义 。
黄磊的剧版《深夜食堂》,在本土化改编上,特别重这个店铺,重这个老板以及他做的菜 。
这是一种中心偏差 。
开在繁华市中心的,不叫深夜食堂,叫夜场或者餐厅 。
而老板会做什么菜不重要,每一个到深夜食堂里来的人,也不是因为想吃一道菜 。
其实中日韩在文化上的内在联系,应该比较容易理解《深夜食堂》的意义 。
每一个人都有秘密,每一个人都有生活的烦恼 。
正如每一个人都要吃饭 。
食堂与人的关联,恰恰是人与生活的关联 。
与其说,客人们是自己走进这家小店,不如说是,他们躲进了这里 。
用吃饭,掩盖生活的疲惫 。
因此,店主也不是万能厨神,他只是在恰当的时候,以一个旁观者或者见证人的角色,参与了客人的情绪 。
甚至,成了倾听者 。
所以,梁家辉电影版关于深夜食堂开在繁华都市后的小巷子里,自己也会去看菜单研究做法,是比较贴近现实的 。
我们在改编一部作品时,可以参考人家的形式,但照搬不了灵魂,也就是故事 。
说实在的,深夜食堂可以在日本东京,在韩国首尔,在中国上海、北京、香港等等,每座城市都不缺少有故事的人 。
甚至,店主可以只做日本菜系,店内装饰参考日本风格,店主服装也是日式的 。
这都只是形式,并不影响深夜食堂怎么开起来 。
深夜食堂只是给城市里的过客,提供一个灵魂的中转站,一个情绪的宣泄口 。
3
那么,回到深夜食堂的定位 。
亚洲文化讲究隐忍,讲究自我压抑 。
这在日本尤为显著 。
日本的整体社会价值观,是尽量不打扰其他人,默默承受所有的压力,把微笑留给对方 。
这造就了社会上的人群内心极度压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