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宝钗所写诗词 薛宝钗写有那些诗句( 二 )


薛宝钗介绍:
薛宝钗,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女主角,金陵十二钗正册与林黛玉并列第一,男主角贾宝玉的姨表姐、妻子 。她容貌丰美,举止娴雅,善处世为人,识大体,是曹雪芹理想的化身 。父亲早亡,有一母(薛姨妈)一兄(薛蟠) 。她挂有一把錾有"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的金锁,与贾宝玉随身所载之玉上所刻之"莫失莫忘,仙寿恒昌"恰好是一对,寓意金玉良缘 。
薛宝钗所写诗词 薛宝钗写有那些诗句

林黛玉 薛宝钗分别写了多少首诗词林黛玉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薛宝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林...宝钗写了七律、五(言)排(句)、七绝和词4种体裁,9首诗词,共计67句(行),444个字 。黛玉写了五律、七绝、四言...而钗、黛两位女主角的设置,就多少反映了作者内心的这种...黛玉和宝钗都是写诗高手,在写诗上我们不但可以看出她俩艺术观、人生观的鲜明区别,而且还显示了个性、情感的类型是多么不同 。我们将这两个都是诗词高手的少女写的诗词,从形式的角度来做个小小的比较,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宝钗写了七律、五(言)排(句)、七绝和词4种体裁,9首诗词,共计67句(行),444个字 。黛玉写了五律、七绝、四言、七律、歌行、五排、集句、词8种体裁,25首诗词,共计256句(行),1659个字 。在诗词体裁上,黛玉比宝钗多出一倍 。首数几乎多两倍,句(行)和字数几乎多三倍 。黛玉有3首歌行体长诗,宝钗没有 。光是一首《葬花诗》就有52句361字之多,接近宝钗句行字数的总和 。黛玉有超过40%的11首是独自抒情之作,即“自由活动”;而宝钗的都是参加集体活动的作品 。造成如此明显的差别是因为两人有着截然不同的诗歌观念 。宝钗视诗词为小道,说:“自古道‘女子无才便是德’,总以贞静为主,女工还是第二件 。其余诗词,不过是闺中游戏,原可以会可以不会 。”(六十四回)又说:“咱们女孩儿家不认字的倒好 。男人们读书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读书的好,何况你我 。就连作诗写字等事,原不是女人分内之事……你我只该做些针黹纺织的事才是,偏又认得了字 。既认得了字,不过拣那正经书看也罢了,最怕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 。”(四十二回)她认为女孩如果太重视作诗,“只管拿着诗作正经事讲起来,叫有学问的人听了,反笑话说不守本分的 。”(四十九回)所以宝钗是个自觉地遵守封建道德规范并且以此规范别人的女孩 。在情感上她是自觉地压抑自己 。而黛玉不然,她要抒发情感,所以不但写的多,而且有时感情奔涌,绝句、律诗格律严格,索性就用句数不限、形式比较自由的歌行,有时一气写三首 。在内容上也能够看出两人在诗歌中的情感差异极大 。宝钗都是应景之作,即使流露真情,也很隐晦含蓄 。而黛玉则是不时和着血泪在写诗词 。我们只要看看她们所用的字就明白了:黛玉诗词1659个字中出现的表示流泪的字眼,如泪、珠、泣、玉、抛、洒、点点、斑斑、拭泪痕等有44字,宝钗一个也没有 。黛玉诗词中表示死亡的字,如死、亡、丧、葬、老等有11字,宝钗一个都没有 。表示悲愁的字,如哀、愁、恨、恼、怜、无言、无情、无释、无语、伤神、伤情、漂泊、憔悴、凄凉、寂寞、闷杀、命薄、萧条、离人、伤悲等字,黛玉诗词中多达100个,宝钗只有18个,在总字数中的比例低得多 。如果加上秋、何、谁、难等,不知、几时、那堪、孤忍等表示愁绪和不确定情绪的字眼,黛玉总计多达223字之多,大大超过宝钗 。这种表示悲伤情绪的字眼,我姑且把它称作“悲字” 。黛玉还有易于宣泄情感的问句15个,叹句7个,共22句,而宝钗仅各2句 。值得注意的还有,同样是使用悲字,两个少女在文字中传达的情绪差别很大 。黛玉表达的是郁闷于心的苦恼,而宝钗则是一般文人骚客于良辰美景对酒赏花之际的应景习用之辞 。比如宝钗用悲字最多的一首《忆菊》,用了11个,占其所用悲字总数24个的46%,因此有必要录出考察一番:怅望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 。空篱旧圃秋无迹,冷月清霜梦有知 。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迟 。谁怜我为黄花瘦,慰语重阳会有期 。这首七律虽然表达了某种沉重的离愁别绪和思归之情,但是以“会有期”结尾,仍然对重逢充满期待和信心,丝毫没有黛玉那种总是对前途渺茫甚至命运悲惨的担忧 。为什么要对诗词文字的使用特别关注呢?因为有些比较情绪化的人和其他人相比,在赋诗填词时由于性格、情绪甚至潜意识的影响,对不同条件固然会有不同反应,而且在相同条件下作出的反应也会留下自己独特的心理指纹 。表现在文字上就是对语区、语料的选择、组合与节奏会产生特定指向 。黛玉在几次受到强烈的情感震颤时,都写出长篇歌行或三首以上的诗篇,并在语词组合上有明显的悲字大量使用,重点悲字高频连用,节奏变化快,问句、叹句多等特点 。最典型的是占黛玉诗作全部字数五分之一强的《葬花诗》,是她去怡红院时晴雯误会不开门引起她的怀疑、担心和悲伤时所写 。全诗悲字多达74个,占20% 。其中表示死亡的就有10个,最后八句56字中就集中了8个,还有“未卜侬身何日丧”,“他年葬侬知是谁”,“花落人亡两不知”三个充满强烈哀伤情绪的问句和叹句,真是字字泣血,句句啼泪 。宝玉被父亲毒打后让晴雯赠帕传情,黛玉虽然深为感动,却又担心宝玉的真情未必能够得到家长认可 。在这种复杂情绪下,她连写了三首绝句,84字中竟用了23个“泪、泣”以及和流泪相关的字,加上“伤悲”等总共达28个 。再如由于说起自己“无依无靠投奔了来”,下人们“未免不嫌我太多事”等,这种痛苦的情绪就集中表现在了《秋窗风雨夕》中,20行140字,用了15个“秋”,常常是一句两个,一联四个,造成一种十分浓重的悲凉肃杀凄厉的气氛 。全诗悲字多达41个,占总字数三分之一 。同一悲字的大量复用,高频迭用,从而大大加重了某词表达的中心情绪 。这已经成为黛玉诗词的突出风格 。作者: 128.192.147.* 2007-11-29 10:19 回复此发言--------------------------------------------------------------------------------6 回复:【转载】孰优孰劣话黛钗有时候虽然没有发生什么特别让她心酸之事,但由于这种情绪已经变成了心理积淀,凝固成了某种心理图式,诗词语言便会出现惯性指向 。不过要论诗词水平的高下,林黛玉和薛宝钗很难说谁更高一些 。比如宝钗的《螃蟹咏》,堪称千古绝唱 。她们的主要区别是诗歌观念不同,诗歌风格迥异 。由于黛玉在诗词中倾注的是满含血泪的真情,因此更加动人,一些名句也比较易于为读者所记住 。如果给她俩出诗集,那么《林黛玉诗集》的销路肯定比《薛宝钗诗集》好得多 。当然啦,林黛玉也罢,薛宝钗也罢,她们的诗词都是曹雪芹写的,著作权可不能弄错了 。曹雪芹能够把不同人物的诗词写得水平、风格都不一样,而且还都暗示了她们各自的命运,真是奇迹 。普天下岂有第二人哉!作为艺术对象与生活对象的比较在贾府,连贾母的命根子宝玉和荣国府执掌大权的王熙凤别人尚且“虎视眈眈”,别人对黛玉说个闲话什么的就很自然了 。而她由于父母双亡,所以心理上特别容易受到伤害 。这种脆弱心理必定爱生气,多疑,不容易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容易自我孤立 。这是黛玉不如宝钗之处 。从性格上来说,黛玉是情感型、外向型的,率真;宝钗则是理智型、比较内向,不是一眼就能看透的 。但是自清代以来,一直就有人认为宝钗奸诈虚伪 。我觉得,这正是曹雪芹运用真真假假、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写作手法的成功之处 。有时候是咱们读者自己误读,有时候可能是作者有意识地将读者引入误区,慢慢让读者自己再走出误区,从而得到更多的审美情趣 。王熙凤对她的评论“不干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常常被用来证明宝钗虚伪,会做人 。宝钗在贾府是亲戚,是客,所以她对贾府的事轻易不表示意见是可以理解的,这是封建道德规范的要求,并不虚伪 。而在她姨妈王夫人让她和探春、李纨共同管理大观园时,薛宝钗接着探春的话侃侃而谈,对那些负责承包的婆子、媳妇们指出,为什么应当拿出一部分收入来与院子内外左邻右舍们分享的道理,两段话说了几乎有1000字!如果说探春表现出一个大经济学家的水准,提出了承包制(当然这是曹雪芹的思想,当时这种思想在西方也刚刚兴起),那么薛宝钗就表现出一个大政治家的风度 。她提出的主张,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在实行承包制这种财产再分配的情况下,如何照顾到左邻右舍,保持大观园下层社会的和谐 。要论管理才干,林黛玉就不如薛宝钗了,再说她也没有兴趣呀 。要不是有紫鹃,恐怕她连潇湘馆都管不好 。薛宝钗在“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抽到的诗签“任是无情也动人”,她虽然有时无情,却也有十分动人的一面,这不仅是指她美丽、博学、多才,还有其他一些优点 。在群体中生活,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是一种很重要的修养与能力 。薛宝钗的“会做人”,常常被认为是虚伪,我不认为是这样 。薛宝钗的悲剧恰恰在于她极其真诚地信奉封建礼教,并且也真诚地劝别人这样做 。她批评黛玉在行酒令时引用《牡丹亭》、《西厢记》的词语,说什么“咱们女孩儿家不认得字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的倒好”等等,恰好证明她真诚 。有些人是被迫作为牺牲,而薛宝钗是自觉地把自己放在祭坛上作为牺牲,这正是她的悲剧性的深刻所在 。黛玉和宝钗究竟谁优谁劣,除了对这两个艺术形象作客观的具体分析外,关键在于要考虑到艺术欣赏对象和生活对象两个方面的区别 。以不同的标准衡量,黛、钗各有短长 。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说,黛玉和宝钗都是非常成功的艺术形象,很难分出高下 。“林妹妹”博得那么多人的好感与同情,甚至成为某些长得美丽瘦弱、爱哭、爱耍点小脾气少女的代名词 。不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薛宝钗形象的刻画难度更大,因为她很难看清楚,说清楚,有更多的让人反复琢磨的东西 。就像达·芬奇的那幅名画《蒙娜丽莎》(又名“永恒的微笑”)一样,蒙娜丽莎在笑么?没有 。仔细看看,仿佛是在笑,有那么一丁点儿笑意 。是什么样的笑?冷笑?讥笑?恶毒的笑?还是发自内心快乐而有所克制的笑?每个不同教养,不同心情的人,会有大不一样的看法,永远不会有一个标准答案,也不需要 。薛宝钗就属于这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艺术形象 。从道德评价上来说,黛玉显得格外清纯、率真,对爱情追求的执着,对自我价值实现的自觉,对封建礼教的某些反抗,都比宝钗强得多 。宝钗最大的缺点就是有些冷酷无情,有点过于世故,封建意识浓厚,缺乏自我意识,她的悲剧很大程度上是她自己酿成的 。因此在道德评判上宝钗不如黛玉 。尽管从艺术评判来说,许多人可能更喜欢黛玉一些,但是作为生活对象,人们往往更倾向于宝钗 。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艺术欣赏可以保持距离,审美客体(艺术品)和审美主体(艺术欣赏者)之间没有功利关系 。因此艺术形象的缺点并不会转化为审美主体实际上遇到的麻烦,有时候这种缺点还会给人们的审美带来快乐 。但是作为生活对象,比如找对象,让一个女孩成为自己的妻子或儿媳妇,成为生活中的实际存在,那么双方就时刻存在着功利关系 。黛玉是诗人气质,只会做诗,不擅做人 。她健康状况欠佳,爱生气,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也缺乏管理才干 。而这些正是宝钗的长处和优势 。尤其是到了现代,封建道德观念已经不成为现代女性的问题,因此宝钗身上不可接受的东西相对比较少 。相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为人宽容,会关心人,善于持家,比较健康,这些都是男子择偶必定会考虑的因素 。黛玉和宝钗都是曹雪芹倾注了极大爱心的少女,对黛玉更多一些 。她们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 。而二人所长相加则是曹雪芹理想中的少女,所以“钗黛合一”既反映了曹雪芹的愿望,也表明了他的无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