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生命》读后感怎么写?( 六 )


比尔丢下主人公 , 带着自己的金子离开了 , 而主人公在脚腕受伤、弹尽粮绝的境地下还一度不愿意舍弃他的金子 。同伴离开他后的第二天早上他整理行囊的时候也曾犹豫过“他知道它(装金子的口袋)有十五磅重——相当于包袱里其他东西的总和——这个口袋使他发愁” , 于是他把口袋“放在一边 , 开始卷包袱 。可是 , 卷了一会 , 他又停下手 , 盯着那个鹿皮口袋 。他匆忙把它抓到手里 , 用一种反抗的眼光瞧瞧周围 , 仿佛这片荒原要把它抢走似的;等到他站起来 , 摇摇晃晃地开始这一天的路程的时候 , 这个口袋仍然包在他背后的包袱里 。”第三天早上情况依旧“他对着那个厚实的鹿皮口袋想了很久 , 但最后还是把它随身带着” 。第四天早晨情况发生了变化“他把这些金子分成了大致相等的两堆 , 一堆包在一块毯子里 , 在一块突出的岩石上藏好 , 把另外那堆仍旧装到口袋里” , 而此时他“比较清醒” 。第五天的变化更为彻底 , 中午他把“金子中的一半倒在地上” , 而不是藏在某处 , 到了下午干脆“把剩下的那一点也扔掉了” 。
也许会有人哀叹主人公对待黄金的态度 , 那么比尔的下场会使人清醒“几根才啃光的骨头”“许多狼的脚印”“一个跟他自己的那个一模一样的厚实的鹿皮口袋 , 但已经给尖利的牙齿咬破了” 。所有这些都暗示了比尔已惨遭狼害 。比尔至死都带着金子 , 可是一旦性命不保 , 纵然金子完好无缺又有什么用?荒野让黄金的本质暴露无遗 。
文明意义上的“黄金”是金钱财富 , 是功名利禄 , 然而这一切无不是身外之物 , 生不能带来 , 死不能带去 。比尔这样的淘金者历尽艰险想换取的不过是一场虚空 。如果说黄金让我们认清了文明的虚妄 , 那么在小说中我们还能看透一个虚假的文明符号——枪 。身处环境险恶的北国 , 淘金者几乎人人都携带枪械 。在伦敦的诸多“北方故事”中自然也少不了对枪的提及 , 这些文本中的枪的意义已经超出了个体淘金者的随身武器 , 而拓展到人类进犯大自然时引以为荣的工具和帮凶 , 这些携带武器闯入原始自然之地的人也几乎都以自然的征服者自居 。《热爱生命》的主人公也带着枪 , 然而这支枪是一支失效的枪 。“我们藏在地窖里的那些子弹 , 我们身边要有两三发就好了” , 小说开头主人公对比尔说的话就表明枪里没有子弹 。没有子弹的枪几乎等同于废枪 , 它早已承担不起侵略征服的重任 , 甚至不能为主人公猎到食物 。当饥肠辘辘的主人公看到一头鹿时“ , 他无意识地抓起了那支空枪 , 瞄好准星 , 扣了一下扳机” 。结果无非是鹿听到声音逃走了 。主人公“骂了一句 , 扔掉那支空枪” 。他并没有真的把枪扔掉 , 作为来自文明社会的人 , 他仍然在枪上寄有希望 , 仍然想着地窖里的子弹 。然而当他再次遇见猎物——一只松鸡时 , 他不得不“把枪当作棍子来打它” , 像原始人那样捕猎 。可是枪最终没能给他打下任何猎物 , 而他最后也终于丢掉了枪 。枪对于人而言不过是文明的伪装 , 主人公继黄金之后又丢弃了枪 , 实则是甩掉了身上层层文明的外壳 , 而在此过程中人的本性及他在自然界中的真实地位也得以显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