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蒙诺夫诗词代表作 西蒙诺夫的最著名的代表作

这里有一点,不知是不是康斯坦丁·米海洛维奇·西蒙诺夫(1915—1979)出生于一个旧军官的家庭 。1934年开始写作 。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 。曾任《文学报》、《新世界》等报刊主编、苏联作协副总书记和书记处书记等职 。1939年任《红星报》军事采访人员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 。他的创作面很广:诗歌、戏剧、小说、随笔、评论都有建树 。他的大部分作品也都译成了中文,如:《我城一少年》、《俄罗斯问题》、《俄罗斯人》、《在布拉格栗树下》、《异邦暗影》、《日日夜夜》、《祖国炊烟》、《战斗的中国》、《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一个夏天》、《等着我吧......》、《友与敌》等 。1949年10月他曾作为副团长率领苏联文化代表团来我国访问,11月初曾来武汉参加庆祝十月革命节和中苏友协武汉分会成立大会 。西蒙诺夫曾任苏共中央候补委员和苏联中央监察委员 。他被授予“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并获得一枚列宁勋章 。参考资料:http://seeking.blogbus.com/logs/2005/04/1102350.html
西蒙诺夫的代表作是什么《日日夜夜》、《俄罗斯人》、《俄罗斯问题》、《友与敌》、《我城一少年》均获得斯大林奖金,《生者与死者》获列宁奖金 。
西蒙诺夫的作品西蒙诺夫 (1915~1980)
苏联俄罗斯作家 。生于军官家庭 。1934年开始写作 。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 。1942年加入共产党 。曾任《文学报》主编、《新世界》杂志编委、《文学俄罗斯》报编委、苏联作协副总书记和书记处书记等职 。1939年任军事采访人员,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 。剧本《我城一少年》(1941)表达苏联人民对即将来临的战争的必胜信心 。战争初期的抒情诗作,充满爱国主义激情,如《等着我吧……》、《请你记住,阿辽沙,斯摩棱斯克的大道……》,在士兵中广为流传 。剧本《俄罗斯人》(1942)歌颂经受了战争考验的苏联人民的精神力量 。长篇小说《日日夜夜》(1943~1944),描写苏联红军在保卫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英勇事迹 。战争后期,随军经过东欧各国,直至柏林,写有特写和短篇故事集《从黑海到巴伦支海》(4卷,1942~1945) 。战后到过美国 。剧本《俄罗斯问题(1946)揭露美国统治集团发动新战争的企图 。还发表诗集《友与敌》(1948) 。《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日日夜夜》、《俄罗斯问题》、《友与敌》均获斯大林奖金 。
1949年10月访问中国 。1950年出版《战斗的中国》一书,描写中国人民进行的解放战争 。1959至1971年发表的三部曲《生者与死者》(《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天》),描写从战争初期苏联红军在西部边境的败、1943年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到1944年夏天解放白俄罗斯战役的胜利,具有广阔的历史画面和生动的战时生活的细节描写,但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心理活动和性格变化较少 。三部曲获1974年度列宁奖金 。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后期陆续发表了几部战时札记,最著名的有《洛巴金札记摘录》(1965) 。30年代至50年代发表过几十篇文艺评论文章,主要评论同时代的作家及其创作 。
西蒙诺夫曾任苏共中央候补委员(1952~1956)、苏共中央监察委员(1956~1961,1976~1977) 。
他的代表作:
《等着我吧……》
等着我吧——我会回来的 。
只是要你苦苦地等待,
等到那愁煞人的阴雨
勾起你的忧伤满怀,
等到那大雪纷飞,
等到那酷暑难捱
等到别人不再把亲人盼望,
往昔的一切,一古脑儿抛开 。

【西蒙诺夫诗词代表作 西蒙诺夫的最著名的代表作】

等到那遥远的他乡
不再有家书传来,
等到一起等待的人
心灰意懒——都已倦怠 。
等着我吧——我会回来的,
不要祝福那些人平安:
他们口口声声地说——
算了吧,等下去也是枉然!
纵然爱子和慈母认为——
我已不在人间
纵然朋友们等得厌倦,
在炉火旁围坐,
啜饮苦酒,把亡魂追荐……
你可要等下去啊!千万
不要同他们一起,
忙着举起酒盏 。
等着我吧——我会回来的:
死神一次次被我挫败!
就让那不曾等待我的人
说我侥幸——感到意外!
那没有等下去的人不会理解——
亏了你的苦苦等待,
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
从死神手中,是你把我拯救出来 。
我是怎样在死里逃生的,
只有你和我两个人明白——
只因为你同别人不一样,
你善于苦苦地等待 。
西蒙诺夫的主要作品剧本是什么,长篇小说是什么?西蒙诺夫(Simonov,Konstantin Mikhailovich;1915~1979)苏联作家、小说家、诗人、剧作家 。1934年开始写作 。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 。1942年加入共产党 。曾任《文学报》主编、《新世界》杂志编委、《文学俄罗斯》报编委、苏联作协副总书记和书记处书记等职 。他的诗歌《等着我吧……》和文章《蜡烛》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