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女膜即是贞操,它决定了古代女性婚姻的幸福

近日,江西九江学院举办的传统文化进校园公益讲座上,演讲者丁璇提及“女孩最好的嫁妆就是贞操”等言论在微博上引发热议 。一时间,这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妖魔化让企图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人颇为恼火 。当然,大部分网友还是能够理智看待这个所谓“女德讲座”宣扬的和现代中国所要弘扬的传统文化之间的区别 。
丁璇不仅在讲座中提到:“女孩最好的嫁妆就是贞操”,还在采访人员采访时回应,“女孩子守住贞洁,才能保证婚姻的福报”,这些雷人的传统文化她是从哪里继承过来的?在古代,难道贞操观就一直是保守的、灭绝人性的、甚至比生命都重要的吗?咱们来一探究竟!
最近,“女德”专家丁璇的言论让“女德”重回公众视野 。为什么这样的言论能够大行其道?
原始社会,人都没开化,温饱也成问题,这个时候谈文明、谈贞操都是扯淡 。《列子·汤问》中说:“男女杂游,不媒不聘 。”也就是说,在当时不分什么长幼、亲戚、兄弟姐妹和夫妇,大家“聚生群处”,男女关系是“不媒不聘”的“杂游”,也就是“杂交” 。本文为讲历史原创,未经讲历史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
到了战国时期,私有制已经形成 。按照当时的社会风气,“婚”或“娶”是要“告父母” 。孔子作为儒家代表之一,更是对婚姻、礼法、道德看的相当之重 。从所著《仪礼·士昏礼》《礼记·昏义》中不难发现孔子信奉婚姻为“人伦之始“,并制定了严格的婚娶礼法,婚前是严禁有试爱行为 。当然,要休妻,也要严格遵守女子是否有”七出“之过 。若无,不许随便解除婚约 。同样,孟子作为仅次于孔子的儒家代表,却使用圣人舜不告其父,娶蛾皇和女英的事情来说明“不告而娶”的罪恶是低于“无后” 。也就是说,孟子认为以基因延续为目的,婚前行房也是可以的 。所以,在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思想还比较混乱,并没有严格的要求来定义让女子要遵守从一而终的贞操观 。
秦朝建立后,此时“贞节”的涵义是指女子在婚前不失身,婚后不改嫁的一种道德行为,一开始只针对已婚妇女,而未对未婚女子和寡妇未做出具体要求 。
中国古代女子的地位低下,受到很多伦理道德的限制,贞洁观便是贯穿整个古代历史的最为落后、对女子坑害最大的观念 。
继秦朝之后,西汉初期,社会风气较为宽松 。然而随着儒学的复兴,到了东汉中期,女子的社会地位逐渐降低,并且社会对于女子改嫁等行为日趋严厉 。典型表现在班昭的《女诫》,书中提到“夫有再娶之义,妇无二适之文”,意思是男的可以再娶,女人却没有再嫁的道理 。这种女性“贞节”观念便以书本的形式流传下来,成为历朝历代女性必备的洗脑小红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