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茶描写 描写菊花的古诗与赏析( 九 )


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 。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 。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 。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 。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
沈德在《唐诗别》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 。”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 。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虽然两句相对,但是没有对仗的痕迹 。所以说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

描写西湖的古诗和赏析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
古诗今译】
毕竟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
风光与其他季节确实不同 。
莲叶接天望不尽一片碧绿,
阳光下荷花分外艳丽鲜红 。
【赏析】
西湖美景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杨万里的这首以其独特的手法流传千古,值得细细品味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 。这一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 。果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 。“映日”与“荷花” 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 。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
水光潋滟睛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
一天,苏轼和朋友在西湖边上饮酒 。开始天气晴朗朗的,不大工夫竟阴了天,下起雨来 。这样,饮酒未尽,诗人便饱览了西湖上晴和雨两种截然不同的风光 。于是诗人赞叹说:晴天的西湖,水上波光荡漾,闪烁耀眼,正好展示着那美丽的风貌;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雾朦胧,缥缥渺渺,又显出别一番奇妙景致 。我想,最好把西湖比作西子,空蒙山色是她淡雅的妆饰,潋滟水光是她浓艳的粉脂,不管她怎样打扮,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天生丽质和迷人的神韵 。
简析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 。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 。
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 。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 。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 。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 。“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 。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 。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 。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
平湖秋月[宋]·孙锐
月冷寒泉凝不流,棹歌何处泛归舟 。
白苹红蓼西风里,一色湖光万顷秋 。
湖心亭[清]·许承祖
百遍清游未拟还,孤亭好在水云间 。
停阑四面空明里,一面城头三面山 。
古诗鉴赏中,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描写角度分别有什么?⑴、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