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怎么写?( 二 )


在小组活动的基础上,组织学生汇报交流,通过交流确认每次分的结果 。
接着组织学生观察表格,引导学生把分铅笔的情况进行分类,得到一类是正好分完,另一类是分后还有剩余,课件将这两种情况分两张表格出示 。这样通过观察比较分类,突出了“剩余”这个概念,让学生对“余数”有初步的感知,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 。
第三层次——写算式 。
首先组织学生观察第一类分法的表格,让学生说出算式,并说说算式中各部分名称 。接着组织学生继续观察第二类分法的表格,引导学生根据其中一次分得有剩余的过程和结果写出除法算式,引出“余数”这个概念,并结合板书,介绍有余数除法算式的写法以及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
接着再次组织学生观察比较10÷5=2和10÷3=3……1两道算式,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
在日常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另一种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 。
由此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余数产生的原因及其实际意义 。
通过这一层次的教学,使学生把具体感知进行抽象,形成了“余数”的概念,同时发展了抽
象思维,获得了探究新知的活动经验 。
第四层次——试一试 。
组织学生把其它几种分得有剩余的情况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然后组织同桌互评,全班交流,并读读算式,说说各部分的名称 。这样让学生再次经历从平均分的活动抽象为有余数的过程,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进一步巩固算式的读法和各部分名称 。
第三环节: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结合书上习题,我分三个层次进行巩固 。
第一层次——操作练习 。
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
先引导学生自己摆一摆、填一填,再组织交流每题中的商和余数分别表示什么,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平均分后有剩余就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表示,从而进一步加深对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理解 。
第二层次——对比练习 。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看图根据不同的描述独立完成两道填空题,然后引导学生对平均分的两种情况进行比较,使学生全面认识和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
第三层次——回到课始的游戏“猜猜看”,我利用学生这时候跃跃欲试的心理,激发学生思考:通过学习这节课的知识,你能想一想,老师是用什么方法这么快说出圆圈的颜色的,我们能不能用这种方法来试一试呢?然后师生共同来探讨这一方法,从而掀起课堂上的一个小高潮,在抓住学生的闪光点,找到方法后,让学生来猜一猜 。
这个练习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和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