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首苏轼的诗词 苏轼的一首词( 三 )


提起辛词 , 似乎总有“掉书袋”的嫌疑 。其实 , 那也需要有“书袋”可掉 , 这正体现了幼安学识广博 , 且能融会贯通 , 因此才能驾驭众多生僻的典故 。而且 , 这一评价并不能涵盖他的所有作品 。比如他的《清平乐》 , 一派田园风光 , 其意趣之妙已超过陶潜 , 颇近天真了 。所以说 , 稼轩词不拘一格 , 绝不至为典故所囿 。前文所引的《贺新郎》就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辛弃疾与生俱来的卓绝文笔 。
“甚矣吾衰矣!”若单看这几个字 , 则不免以为是老者意气衰竭之言 , 以此做为全词开头 , 似乎下文要一叹到底了 。可是 , 这是辛弃疾的风格吗?一生耿介悲慨的豪雄之士岂能出此绝望之语?下面几句话给出了原因 。“怅平生 , 交游零落 , 只今余几?”原来如此 , 作者感叹的不是自己的日渐老去 , 而是知交渐少的境遇和落落无为的半生坎坷 。为何缺少共饮的知己 , 只因自己太过激烈 , 活得太认真 , 对朋友难免苛求 。也正因如此 , 自己处处受到压制 , 甚至不得驰骋疆场 , 报国建功 , 难道这样错了吗?作者在对自己的内心进行审视和盘诘 。仔细读来 , 这种悲观是诗人的悲观 , 这种寂寞却是英雄的寂寞 。壮士暮年 , 想起早年怀才不遇的处境 , 不能不扼腕叹息 , 悲从中来 。可是 , 再多的心事也已成过往 , 人生数十载匆匆若梦 , 历史已不可能再改写 。该用何种态度去面对 , 诗人给了我们答案:“白发空垂三千丈 , 一笑人间万事 。”前半生的缺憾已无法弥补 , 只能无可奈何任白发空垂 , 愁思暗悬 。事实已是如此 , 陪上再多的心酸也无济于事 , 又何必对此做过多无谓的祭奠呢?倒不如“一笑人间万事” 。这是诗人自解之语 , 我们读后却更觉其苦 , 若痛苦和微笑真的近如咫尺 , 诗人经年不散的愁绪又从何而来呢?所以 , 这个自我安慰并不成功 , 诗人自己也非常清楚 , “问何物、能令公喜?”失去了“壮岁荆旗拥万夫”的年轻气盛 , 失去了“五十弦翻塞外声”的征战年华 , 还有什么能让作者感到由衷的快乐?恐怕不可能了罢 , 作者也在思索着 。于是 , 他找到了一个暂时的替代品 。“我见青山多妩媚 , 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情与貌 , 略相似 。”这是本词的一个名句 。人与青山互观互赏 , 互猜互解 。既然在人世找不到知音 , 或者 , 青山能洞悉诗人的心事吧 。这是中国古代诗人常用的逃避现实的法门:寄情山水 , 聊以慰藉自己的不得志 。至于是否真能由此超脱 , 答案只有诗人自己知道 。
“一樽搔首东窗里 。想渊明、停云诗就 , 此时风味 。”既然沙场点兵的梦想已成泡影 , 那么 , 干脆安心于另一种生活吧 。像陶渊明一样 , 饮酒赏菊 , 悠然超逸 , 不知不觉中便已意至诗成 , 这样的生活该有多么惬意 。想至此 , 诗人似已摆脱功名拘束 。回想前半生的愤懑 , 恰似那些“江左沉酣求名者” , 只顾皓首穷兵 , 豪气干云 , 岂不知自己并未悟到真正的人生境界 。不饮“浊醪” , 何知“妙理”?诗文到这里已是另一重天地 , 作者似已微醉 , 醉得超然洒脱 , 醉得与生俱来的豪雄之气冲溢而出 , “回首叫、云飞风起 。”多么轻松的一笔 , 却也写出了无比豁达的心胸 。由这一句起诗的意境大为开阔 , 诗人的心境也完成了由悲慨转为沉静 , 再转为高蹈的灵魂历险 , 从此 , 再不受凡俗的羁绊和诱惑 。我行我路 , 我写我心 , 便似庄子所说的大自由状态 。此时 , 作者思绪纷飞 , 翩然不绝 。兴之所至 , 喊出这样一句:“不恨古人吾不见 , 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狂得至极 , 但也狂得有理 , 有了前面的情感铺垫 , 诗人写出这句话便似水到渠成 。更何况 , 这句话才更接近辛弃疾的性格 。只有襟怀磊落的人才能写出这样坦荡不羁的句子 , 这并非小看古人 , 只为抒发自己的情怀于万一 。黄庭坚在〈〈定风波〉〉中曾写过这样的句子:“戏马台南追两谢 。驰射 , 风流犹拍古人肩 。”相比之下 , 山谷诗中更多的是对古人的追慕 , 而稼轩则多了一份对自我的肯定 。二者皆为不可多得的佳句妙品 。写出这样的感受 , 诗人的心情已平复了很多 , “交游零落”之惆怅顿减 , 只要有“二三子”能知我心也就够了 。既然自己把一切看透 , 曲高和寡又有什么可在乎的呢?寂寞只是人生际遇的一种 , 若能及时自我开解 , 也就无所谓寂寞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