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乡子_诗词_百度汉语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原文拼音( 五 )


(三)格律 律诗从第一句到第八句,平仄的“二四六分明”,简单说是“对粘”关系:“对”是相对的意思,也就是说第二句与第一句的平仄要相反,如果第一句的二、四、六位字为平仄平,那么第二句的二、四、六字就应为仄平仄 。“粘”是粘贴的意思,就是说下句与上句的平仄相同,如第二句为仄平仄,那么第三句也是仄平仄 。再往下推,都是这样对粘下去,第四句和第三句对、第五句又和第四句粘……试看杜甫诗:“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第一句的“二四六”字“急、高、啸”,分别是仄平仄,第二句的“二四六”字“清、白、飞”按对粘格律应是“对”,和第一句相反为“平仄平”,第三句的“二四六”字“边、木、萧”应是“粘”,和上句相同为“平仄平”…… 绝句的格律是把律诗截出一半,八句截出一半为四句,既可截上半部,也可截下半部;既可截中间四句,也可截首尾四句 。如“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江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就如截取上面所举的杜甫律诗《登高》的首尾四句格律;而“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则如截取上律诗的中间四句格律,只不过是没有对仗罢了 。词的小令,有些七字五字句式是从绝句转化而来,此类词存在一定的粘对关系 。如《浪淘沙》、《忆王孙》、《浣溪沙》、《鹧鸪天》等 。但是绝大多数词和律绝的不同之处,是打破了原来的粘对关系,而是按它每一个词牌独有的平仄规律来填写 。即使字数与律绝相近的词,也大多如此 。如《生查子》,表面看来与作仄韵的五言绝句诗相仿,但它在《唐宋词格律》一书里,便载有三种格律:格一全是仄平句式;格二是第一句第五句用了平仄句式,如有名的朱淑真所作的一首“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青衫袖 。”格三是第三句用了仄平句式,另外还有第八句的特殊格式 。限于篇幅关系,本文只是想着重指出:每首词的格律都是不同的,既冠之以为词,就不要因它有些亦是五、七言,而与律诗绝句相混淆 。传统诗词写作方法 □ 符瓦 四、对偶 对偶是古汉语修辞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不但要求字数相同,同一位置的词性相同,而且要求组词结构在句中的某个位置上相同 。现代汉语也讲对偶,它能产生句式整齐的美感,好诵易记,是学写诗不可不懂的基本知识 。古代不少有关这方面知识的蒙学书籍,如《声律启蒙》的一开头即是:“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掌握作对的规律,可说也是写传统诗词要求懂得运用自如的基本手法 。首先是律诗的三四句和五六句要求成对,分别称之为颈联和颔联 。如杜甫《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和“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均是十分工整的对偶句,也就是对联;白居易的五言律诗中也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样的名作 。绝句既然是截取律诗句式的一半,那么就有出现对偶句的可能 。如“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是出现在绝句中的后两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氵蒙雨亦奇”是出现在绝句中的前两句;更有少数绝句,全篇是由两个对联组成,如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 许多词中在某个固定位置上要使用对偶句,这点在词谱里均有注明 。如人们熟悉的“鹧鸪天”,词谱便注明:“前片第三、四句与过片三言两句多作对偶 。”又如《浣溪沙》,词语亦有此注:“过片二句多用对偶” 。对偶句入诗词,要力争对得工整,但又要预防犯“合掌”的毛病 。什么是“合掌”?对联上句与下句的意思重合,这一般俗称为大合掌;个别词语意思两同,为小合掌 。如果对联的上句与下句意思是连贯的,出现在诗词之中,则为最好的作品,这可称为“流水对”,如上面举例提到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便是 。此外“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亦是脍炙人口的佳作 。在律诗与词中应出现对偶句的地方,如果那意思很难变成对联,则仍要以意为主,切莫为追求完全相对而损害整首诗词的意境 。这种古代成功的例子也不少,如久为人称颂的“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便不完全对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