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诗词之前怎么介绍 有哪些适合在书签上写的诗词或句子( 四 )


编辑本段发展
词产生于晚唐,流行于五代,极盛于宋代,衰微于元明,复兴于清代 。在文学史上,词以其特有的抑扬顿挫的音乐美、错综变化的韵律、长短参差的句法以及所抒发的浓烈深挚的感情,成为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文学体裁 。词是晚唐民间新兴的一种歌诗,即唱辞 。在晚唐,原产于西域的“胡乐”尤其是龟兹乐大量传入中原,与汉族原有的以清商乐为主的各种音乐家相融合,产生了一种新的音乐——燕乐 。燕乐曲调繁多,有舞曲,也有歌曲 。歌曲的歌辞就是词的雏形,当时叫做“曲子词” 。唐代的燕乐歌辞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显著的特点,即严格按照乐曲的要求来创作歌辞,包括依乐章结构分片,依曲拍为句,依乐声高下用字,其文字形成了一种句子长短不齐而有定格的形式 。到了中唐以后,众多文人用这种制辞方式进行创作,这种新体歌辞,就是后来通常所称的“词” 。燕乐中有很多曲调是民间歌谣的曲调,其有曲有辞,歌辞有着长短不一或用衬字的形式 。近代在敦煌发现的钞本曲子词,有很多是因乐作辞的 。这些歌辞在结构上有篇幅也是或长或短 。可见,这些歌辞都是配合或依照音乐演唱要求而变化其形式的,这说明因乐写词的燕乐歌辞是词的一个源头 。词的另一个来源是文人的诗歌 。唐代某些乐曲的曲拍声调与诗尤其是《杨柳枝》等曲调的歌辞,与格律诗并无多少的区别 。不过,以诗入曲也有不相合的 。为了适应曲调格式、需要做一定的变动处理,如破句、重叠等 。据宋人沈括、朱熹等的解释,在唱这些齐言的歌辞时,还需要加“和声”、“泛声”,才能和长短不齐的曲拍相合 。这最终导致文人直接按曲拍作词 。诗入曲,促成了曲子词的抒情趋向 。从曾入乐的诗歌来看,以五言、七言绝句为多,内容大多是吟咏山水、抒情发志,或反映朋友情谊、离愁别绪的,这使词逐渐形成了显著的艺术特点:内容以抒写日常生活的情感为主,意境比较细巧,表现手法比较委婉,语言比较凝炼精致 。流行于初盛唐期间的民间词,是词的萌芽阶段 。盛唐文人所写的曲子词基本上都是整齐的五言、七言形式,个别为长短句 。到中唐,文人开始认真地倚声填词 。元和年间后,文人填词逐渐增多,词正式成为一体 。但是,此时文人运用曲调的范围还比较狭窄,就现存资料看他们常用的是有限的十几个曲调,如《一七令》、《忆长安》、《调笑》、《三台》等,不过在语言上,他们开始引入近体诗的语言,写来精致凝炼、细腻华美 。这样,文人诗的语言及思想感情便开始渗入词中,使词逐渐脱离原来的淳朴真挚、朴素生动但又粗糙简陋的原始状态,形成一种正式的文人文学体裁 。到晚唐,温庭筠的词以浓艳的色彩、华丽的词藻、细腻的手法来描绘形象和刻画心理,形成了一种香而软、密而隐的艺术风格 。这是文人词趋于成熟形态的一个标志 。词
温庭筠之后,写词的文人越来越多 。到五代十国时期,倚声填词更尉为成风 。西蜀与南唐二地,经济文化最为发达,成为词人汇集的两大基地 。西蜀词人的词大多收集在《花间集》里 。西蜀花间词人中,以韦庄的成就最高;而南唐词人中则以李景、李煜、冯延巳最为出色 。词入宋,发展到鼎盛状态,成为一种完全独立并与诗体相抗衡的文学形式 。文学史上,词以宋称,体现了宋词作为一代文学的重要地位 。北宋词的主流依然是沿袭晚唐五代,吟风弄月,注重词的抒情性与音乐性,如二晏、张先等 。他们刻意求精,使词的形制更加丰富,词的语言更加精炼,词的意境更加深婉,词的风格更加细腻,特别是使词的音律更加精美合乐 。但北宋还有另一些词人,如苏轼、柳永等,从词风词境入手,着意词体的变革 。北宋初年,范仲淹的《渔家傲》和王安石的《桂枝香》,大笔淋漓,墨浓意酣,词调慷慨苍凉,境界开阔悲壮,感情抑郁深沉,揭开了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词作的序幕 。之后,苏轼有意利用词在语言形式上的某些特点而自由畅达地表现人生中各种各样的生活情趣、生活感慨,不仅把本来属于诗歌的“言志”内容写到词中,而且把诗里已经出现的散文句式、语词也用在词里,使词的内容更加丰富,也使词的形式技巧发生了变化 。另外,在苏轼之前,音乐是词的生命,音乐的特性重于文学的特性,因此协律合乐是填词的首要条件 。苏轼第一次使词从重乐的框框中摆脱出来,使词与音乐初步分离,使词首先成为一种文学体裁,而不仅仅是音乐的附庸,从而使词在文学史上有了独立存在的地位 。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