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经典诗词 如何把经典诗词传承好发展好
在传统文化衰落、低俗文化侵袭的语境下,把经典诗词传承好发展好面临哪些困难和挑战?
张全之:首先经典诗词属于阳春白雪,原本就属于小众,现在要通过大众来传承,自然很困难;其次,目前通俗或低俗的东西通过手机迅速传播,这些东西看起来很刺激、好玩,可以让人们很轻松地打发时间,自然对大众更有吸引力 。
孟凡君:困难有三:一、真正懂古诗词的教师太少;二、适合各个年龄段的诗词教育书刊不全;三、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诗词文化氛围缺乏 。挑战有二:一、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排挤;二、功利性的社会导向对非功利性的诗教活动的侵染 。
■该如何将诗词的高雅性与传播的通俗性、趣味性结合起来,提高古诗词的普及性呢?
张全之:就《中国诗词大会》来说,通过大众传媒,展现经典诗词魅力,使诗词进入寻常百姓家,算是一个值得肯定的创举 。但真要传承优秀文化,还要靠学校、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营造出“书香中国”的阅读氛围,把人们更多吸引到书房里 。
孟凡君:诗教是一个长久陶冶的过程,不可能头脑热后,一夜醒来便是人人李杜、个个苏辛 。要想有效的开展诗教工作,应从两方面着手:一、从蒙童抓起,坚持不懈,日久方成;二、形成家庭—学校—社会的良性互动机制,避免一曝十寒 。
■在古诗词融入教育、融入生产生活方面您有哪些建议或想法?
张全之:一是从高校或中学教师中招募志愿者,到社区、工地等地举办经典诗词的吟诵、分析及创作培训,提升公众阅读诗词的兴趣、鉴赏能力和创作水平;二是可以尝试举办传统经典诗词的分级考试;三是编辑出版一些简易读本,或开发更多的有趣的诗词软件,让人们轻松愉快地在手机上背诵传统诗词 。
孟凡君:一、让孩子们感受到诗教的乐趣;二、让父母们感受到子女接受诗教之后的生命升华;三、不要把诗教搞成发财获利的行业;四、真正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传统文化教育要想久远前行,就必须平实起步,把诗教作为人们生活的重要一部分 。
以让经典诗词散文传承为话题的作文诵读经典,传承中华古诗词文化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的滚滚长河,民族的浩瀚星空,人生的坎坷历程,无不浸透着中华文化的精神 。于是,千百年中国傲立于东方,历史长河金鲤化龙,浩瀚的广宇群星灿然,炎黄挺起五岳的脊梁!“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是杜甫吟唱的盛唐清韵;“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是辛弃疾呐喊的两宋悲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是谭嗣同面对民族衰微的浩然肝胆 !
《论语》,它告诉我们做人要守住内心的宁静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保持内心世界的宁静,是一种修养,一种智慧,一种境界,也是成就事业获得幸福快乐的必要条件 。只有一个内心宁静的人,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面前看得深,看得远,才能使自己的思维闪烁出智慧的光辉,才能把自己的人生看得更透彻、更完整 。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一个工人在仓库搬运货物,一不小心把手表弄丢了,到处找不到 。后来同伴也加入了寻找的行列,大伙儿翻箱倒柜,仍然一无所获,只好沮丧地回去吃午饭 。这时候,有个小男孩偷偷溜进仓库里,没费多少力气和时间,很快就把手表找到了 。人们诧异地问他是怎么找到的 小男孩回答道:“我只是躺在地板上,保持安静,马上就听见手表的滴答声了 。”偌大的一个仓库,要找一只小小的手表确实不大容易 。但是那么多人办不到的事情一个人办到了,大人办不到的事小孩子却办到了 。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启示:人生在世,理想、志气、勇气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没有一点静气,整天慌慌张张,浮躁不安,也是成不了什么大事的 。
《论语》传递的是一种态度,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 。孔子的这种态度同时也影响着他的学生,他最喜欢的一个学生颜回,他曾经夸奖这个学生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即使一个社会物质文明极大的繁荣,享受着这种文明成果的现代人仍然存在复杂的心灵困惑 。只有真正的贤者,才能不被物质生活所累,才能始终保持那份恬静和安宁的心境 。
神州大地上,国学文化传承千年 。何为国学?是司马迁熟悉华夏文明,留下了传承民族魂魄的《史记》?是李时珍涉足千山万水,遍尝百草,用自己的亲身体验造福于后人的《本草纲目》?还是纪晓岚精通经、史、子、集整理出浩瀚的《四库全书》?何为国学?不就是经那得起时间洗炼而沉淀下来的,能够在千百年后还能给人以深刻启示,让人从中获益的精神财富、文化积淀吗?
- 《唐宪宗传》经典读后感有感
- 希望你是人类经典读后感有感
- 《尘埃落定》经典读后感有感
- 思考世界的孩子经典读后感有感
- 经典故事:猴子的欲望(深刻)
- 经典小小说:《潜规则》
- 宋本周易注疏经典读后感有感
- 《一位女士的画像》经典读后感有感
- 世上最美的风景,是回家的路(经典好文)
- 经典短篇:《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