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读书笔记怎么写?

真正的“文学经典” , 不是那种说“我看过”的作品 , 而是那种说“我又看了”的著作 。
一部《楚辞》 , 主人公为国为民、刚正不阿的形象跃然纸上 , 闭目沉思 , 他是那样清晰的站在对面的高山之颠 , 为世世代代的后人所敬仰 。
通篇贯穿着热爱祖国、关心人民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力量 , 体现着鲜活思想、文学艺术的紧密结合和独特风采 , 散发着改天换地、现实主义的雄浑诗韵和耀眼光芒 。
洋洋洒洒的长诗 , 个性鲜明 , 想象奇特 , 语言斑斓 , 意境苍茫 , 诗韵源远流长 。
我终于明白 , 为什么一部作品 , 历经两千多年 , 还会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因为它是真正的“文学经典”!
《楚辞》有感
作为文学史上“千古之绝唱”的《楚辞》不仅反映了当时荆楚地区的经济、政治、哲学、宗教、科学、艺术的横向联系 , 还给后人展示了荆楚文化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 。《楚辞》的创作手法是浪漫主义的 , 它感情奔放、想象奇特 , 而且具有浓郁的楚国地方特色和神话色彩 。《楚辞》的主要作者屈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屈原在流放、遭贬的过程中 , 目睹了楚国大厦将倾的危难和民生多艰的困苦 , 但思量自己却不能扶大厦于将倾 , 解民生于倒悬 。遂带着满腔的愤懑和不甘自沉汨罗 。后汉学者王逸盛赞屈原“膺忠贞之质 , 体清洁之性 , 直如石砥 , 颜如丹青;进不隐其谋 , 退不顾其命 , 此诚绝世之行 , 俊彦之英也” 。纵观屈原的一生 , 作为政治家和改革家 , 他失败了 , 他的“美政”理想和改革事业永远为后人惋惜;作为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 , 他成功了 。
屈子精神感人之处 , 还在于他坚持自己的理想和对理想执着的追求 。为了理想 , 他“虽九死犹未悔”、“虽体解犹未变” 。当理想无法实现时 , 他宁为玉碎 , 不为瓦全 , 宁效彭咸之所居 , 也不出走他国 。汩罗江畔纵身一跳定格成伟岸人格的永恒 。屈子作品理想的特点 , 是他赋予自己理想以香草、美人的品格 , 通过对女性的爱慕来寄托对理想的追求 。
只有知荣明辱 , 才会视屈原文化为圭臬 。如果荣辱颠倒、美丑混淆 , 就会把屈原文化当成糟粕 。在那些“世事洞明”、“人情练达”者看来 , 屈原的是非分明、毫不妥协无疑是不谙世事、不识时务;只有知荣明辱 , 才能掌握屈原文化的真谛 。如果我们没有正确的荣辱观 , 就读不懂屈原文化 , 如果我们从屈原文化中读不出荣辱观 , 那就是没有真正读懂屈原文化 。在中国历史上 , “知耻”与“无耻”始终是评判行为好坏的道德标准 , 寡廉鲜耻被看作道德沦丧、世风衰微的明显标志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 包含着大量的关于知耻、知辱的论述 。鲜明的荣辱观是屈原文化的内核 , 屈原的一言一行都受到荣辱观的支配 , 宁死不受辱 。在一个物欲横流、世风日下的时代 , 屈原越发显得耀眼夺目 。弘扬屈原文化 , 就是要行荣避辱 , 不能荣辱不分 , 更不能荣辱颠倒 。胡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是对包括屈原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的继承 , 又赋予了鲜明的时代性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应该大力弘扬屈原文化 , 弘扬屈原文化应该从知荣明辱做起 。屈原的伟岸人格 , 是衡量荣辱的标杆 , 是检验荣辱观正确与否的试金石 。把屈原作为一面镜子 , 经常照一照自己 , 以屈原之荣为荣 , 以屈原之耻为耻 , 修身养性 , 自己就会不断高尚起来 , 纯洁起来 , 美好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