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发现诗词 求一句形容突然发现自己心累的诗句

菩堤本无树,明境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意思就是最后两句,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佛家说~色和空是一致的~色指的是世上万事万物,形形色色,空是虚无的~什么也没有的也就是讲,从佛家的角度看,菩提树不是树,明镜台不是台,世界上本来就没有万事万物,内心明澈,也不会有尘埃,也指不会有迷惑内心的业障来阻碍自己了 。
表达的都是对佛法的理解 。我对这一佛家偈语的理解是:神秀的境界很高,但还是停留在有为的境界,但从慧能的诗可以看出,他比神秀的境界更高,已经达到无为的境界 。
突然发现诗词 求一句形容突然发现自己心累的诗句

扩展资料:
诗句出处【菩提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 。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创作背景
关于这首诗的来历,《坛经》第四节至第八节,有明白的记载:五祖弘忍“一日唤门人尽来”,要大家“各作一偈” 。并说“若悟大意者”,即“付汝衣法,禀为六代 。”弘忍的上首弟子神秀在门前写了一偈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弘忍知道后,“遂唤秀上座于堂内”,说是“汝作此偈,见即未到”,“若觅无上菩提,即未可得”,因而要他“更作一偈” 。而“秀上座去数日,作不得 。”惠能的偈语,即针对神秀的《无相偈》而发 。据《坛经》所载,惠能本不识字,他先“请人一读”神秀的偈语,然后作此歌偈,“请得一解书人于西间壁上题着” 。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菩提偈
《春日》里描写突然发现万物一新的诗句是什么?是“无边光景一时新” 。

  1. 出自朱熹的《春日》 。
    全诗如下: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
  2. 全诗翻译如下:
    我选择了一个春光明媚的美好日子观花赏草来到泗水河边,只见无边无际的风光景物一时间都换了新颜 。轻易就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
  3. 浅析:这首诗描写春天郊游的景象,作者把柔和明丽的春光同洒脱的心情融为一体,既写出了大自然的郁勃生机,又表达了作者追求平淡自然、悠闲自娱的心情 。
  4. 突然发现诗词 求一句形容突然发现自己心累的诗句

  5. 作者简介: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 。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 。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 。[1]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 。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

求古代诗词中有表达‘突然发现美景就在眼前 而从前一直不察 ’的句子浣溪沙 晏殊(自我感觉这首不错)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 。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 。不如怜取眼前人 。
鉴赏
此词慨叹人生有限,抒写离情别绪,所表现的是及时行乐的思想 。全词章法结构上下关合:下片“满目”句照应上片次句,因离别而念远:“落花”句照应上片首句,因慨叹人生短暂而伤春 。结句借用《会真记》中的诗句,即转即收 。“一向年光有限身”,劈空而来,语甚警炼 。“一向”,即一晌,一会儿 。片刻的时光啊,有限的生命!词人的哀怨是永恒的,那是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谁不希望美好的年华能延续下去呢?惜春光之易逝,感盛年之不再,这虽是《珠玉词》中常有的慨叹,而本词中强烈地直接呼喊出来,便有撼人心魄的效果 。紧接“等闲”句,加厚一笔 。词中所写的,不是生离,更不是死别,而只不过是寻常的离别而已!“等闲”二字,殊不等闲,具见词人之深于情 。短暂的人生中,别离是不只一次会遇到的,而每一回离别,都占去有限年光的一部分,词人唯有强自宽解:“酒筵歌席莫辞频” 。痛苦是无益的,不如对酒当歌,自遣情怀吧 。“频”,谓宴会的频繁 。叶梦得《避暑录话》载,晏殊“惟喜宾客,未尝一日不宴饮,每有嘉客必留,留亦必以歌乐相佐”,“日以饮酒赋诗为乐,佳时胜日,未尝辄废” 。“酒筵歌席”,即指这些日常的宴饮 。这句写及时行乐,聊慰此有限之身 。过片二语,气象宏阔,意境莽苍,以健笔写闲情,兼有刚柔之美,是《珠玉词》中不可多得的佳句 。两句是设想之辞 。若是登临之际,放眼辽阔的河山,徒然地怀思远别的亲友;就算是独处家中,看到风雨摧落了繁花,更令人感伤春光易逝 。语本李峤《汾阴行》:“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作者不欲刻意去伤春伤别,故要想办法从痛苦中解脱出来 。吴梅《词学通论》特标举此二语,认为较大晏的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胜过十倍而人未知之 。吴氏之语虽稍偏颇,而确是能独具慧眼 。此处“满目山河”二语,“重、拙、大”兼而有之,《晏殊》中仅此而已 。“不如怜取眼前人!”意谓去参加酒筵歌席,好好爱怜眼前的歌女 。作为富贵宰相的晏殊,他不会让痛苦的怀思去折磨自己,也不会沉湎于歌酒之中而不能自拔,他要“怜取眼前人”,也只是为了眼前的欢娱而已,这是作者对待生活的一贯态度 。本词是晏殊的代表作 。词中所写的并非一时所感,也非一事,而是反映了作者人生观的一个侧面:悲年光之有限,感世事之无常;慨叹空间和时间的距离难以逾越,慨叹对已逝美好事物的追寻总是徒劳,山河风雨中寄寓着对人生哲理的探索 。词人幡然感悟,认识到要立足现实,牢牢地抓住眼前的一切 。这首词又是《珠玉词》中的别调 。大晏的词作,用语明净,下字修洁,表现出闲雅蕴藉的风格;而本词中,作者却一变故常,取景甚大,笔力极重,格调遒上 。抒写伤春念远的情怀,深刻沉着,高健明快,而又能保持一种温婉的气象,使词意不显得凄厉哀伤,这是本词的一大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