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雎诗词百度汉语 关雎古诗( 三 )


我把“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以及“采之”、“芼之”也讲成比兴手法,是以字、词的训诂为依据的 。古人大都把“流”、“采”、“芼”讲成同义词,即都有“寻求”、“采摘”和“择取”的意思 。“流”之训“求”,从西汉的刘向(他是治《鲁诗》的),东汉的高诱(说详《吕氏春秋注》),到清代的马瑞辰(著有《毛诗传笺通释》),都有考证,而且比较可信 。比如《说苑》中《越人歌》的汉译就有一句“搴流中洲”(这一句是经过校订的),这里的“搴流”即为同义复合词,“搴”和“流”都作采摘讲 。可是朱熹的《诗集传》则兼用“流”字本义,认为这句是指顺着流水去择取荇菜 。此说虽遭清人(如姚际恒)非议,我倒觉得朱熹的讲法是从实际生活出发的 。至于“芼”,旧注亦训“择”,朱熹却据董逌《广川诗故》解“芼”为“熟而荐之” 。我觉得此解亦近理 。在现代汉语中,特别是北京方言,我们经常还听到用沸滚水把菜蔬“芼”(mào)一下的说法 。即等水烧开后把生的菜放进去,“芼”之使熟,随即捞出 。由此可见,荇菜的从“流”到“采”,从“采”到“芼”,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左右”本指人的左右手,引申为左右两边 。人们劳动,大抵双手兼用,尤其是采摘或捧掬菜蔬的时候,总是左右手同时并举 。这也属生活常识,无劳辞费 。
训诂既明,然后讲诗 。荇菜之被采摘,犹淑女之被君子所选中 。开始采时,在水中左一把右一把,顺水捞来捞去,方向无定;一似男之求女,一上来还没有找到明确目标,只能慢慢物色,宛如在水中寻求中意的荇菜 。及至“采”时,则目标已明,看准后便采到手了 。既采之后,就要“芼”它一下,使之成为可食之物,亦即是说只等婚期一到,共同生活便将开始了 。我所以把它讲成比兴,正是从字、词的训诂上体会出来的 。
^^3
下面简单谈谈这首诗的艺术特点 。此诗言切而意婉,尤其是第三章,男主人公对所思女子真是设想得体贴入微,关怀备至 。第一章“窈窕淑女”二句,直往直来,连个小弯儿也不拐 。但从第二章起,细节描写增多了,小伙子由于“寤寐思服”,彻夜翻来覆去,睡不踏实,这确是真情流露 。越睡不安稳,越是心潮起伏;而人在恋爱时总是好往乐观处想,于是他想到将来结婚时场面多么热闹,婚后感情多么融洽和谐,生活多么美满幸福 。这一切遐想,都是从“悠哉悠哉,展转反侧”的失眠中幻化出来的 。虽说是主观的一厢情愿,却并非可望而不可即 。后来的剧作家代剧中人立言,说“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反嫌说得太露;而《关雎》的作者却以丰富而圆满的想象来填充眼前无可排遣的相思,这真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了 。难得的是这乃属于典型的东方式的、我国传统的正常恋爱观,即他所盼望的是同淑女成为夫妇(用“好逑”字样可证),而不仅仅是做为情侣(这同《郑风》里的作品就不同了!),这固然有封建统治阶级的烙印,却也体现了汉民族的传统特色 。
1950年我曾在大学里教过一年《毛诗》专题课,承废名师(冯文炳先生)把他的讲义手稿惠借给我,其中讲《关雎》的一段居然幸存至今,谨转录于下即做为这篇小文的结束:
“兴”是现实主义的技巧,是不错的 。这首诗即河洲之物而起兴,显见为民间产物;采荇尤见出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可能是女性) 。我们对于采荇不免陌生,但采莲蓬、采藕、采菱的生活我们能体会 。先是顺流而取,再则采到手,再则煮熟了端上来 。表示虽然一件小小事情也不容易做(正是劳动的真精神),这就象征了君子求淑女的心情与周折 。等到生米煮成熟饭,正是“钟鼓乐之”的时候了,意味该多么深长!同时这种工作是眼前事实,并非虚拟幻想,一面写实一面又象征,此所以为比兴之正格,这才是中国诗的长处 。后妃固然主德,但后妃哪里梦见“采荇”的乐趣,也未必看得见“雎鸠”的比翼双飞 。不过采诗入乐,“太师”的眼光总算够好的 。可惜古人不懂得“向人民学习”罢了 。(小如按:此段文字乃转摘自我的一份劫后残存的讲稿中,当时是把先生的意思做为自己的话写下来的,因此可能与原文略有出入,读者鉴之 。)
附《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