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读书心得体会如何写?

读完余秋雨老师的《文化苦旅》 , 我很想抓住些什么 , 却又难以言状 , 只觉得淡淡的哀愁与寂寞萦绕在心中不去 , 又难复平静 。从滚滚黄沙的大漠边塞到温婉宜人的江南小镇 , 余秋雨老师的文化足迹 , 跨越了大江南北 , 旅途中夹杂着喜悦、激动、哀伤、沉痛 。百感交集 , 而最终只汇合成一个赫赫刺人的“苦”字 。中国史上叙说羁旅之苦的文学作品不在少数 , 然而负担上“文化”二字 , 却更令人觉得这苦涩的味道浓得要化不开了 。
说说那个令人恨恨不已的王道士吧 , 青砖黄泥的道士塔原也只是个普通的佛教地方 , 可当那王道士开掘了一门永久性学问的洞穴后 , 这儿再也不普通 。王道士也成了达官贵人宠的“妃” , 王道士的古文物 , 不 , 是正用在阿谀逢迎的官场的中国的古文物 , 它们的清白也渐渐被抹黑 , 更糟的是:外国友人的不客气 , 王道士的傻笑 , 中国古文物就此一车一车地安全运出国境 , 王道士与外国友人的寒暄 。唉!伤心欲绝!余秋雨老师之苦 , 皆因有着中国古代文人忧国忧民式的文化自觉 , 种种令人痛心疾首的现象赫然呈现在自己的眼前却无能为力 , 也就难以自抑地揪心揪肺了 。也许是我出生的年代比余秋雨老师要幸福 , 没有亲眼目睹种种擦肩而过的辛酸与血泪 , 因而没有那种刻骨铭心的苦味萦绕心头 , 然而余秋雨老师笔下一幕幕清晰可见的中国式文化悲剧 , 已经令我的心也不自觉得随之惆怅 , 陷入了淡淡的寂寞 , 历久不散 。也许余秋雨老师得知我们肆意欣赏着他的“苦” , 却不能与之同苦 , 而只是仅仅的“寂寞” , 怕是他的“苦”又会更甚了吧 。也许许多历史界的专家学者曾经不留情面地指出过余秋雨老师作品中与史实不符的种种纰漏 , 但是依然无妨 , 文学不同于历史学 , 毕竟余秋雨老师酿制的文化苦酒传出了令人心醉的香味 , 不仅仅是向读者 , 向文化界 , 更是向广大的中国人民 。这样就已经足够了 , 不是吗?
作为一名高中生的我就这样追随着余秋雨老师的足迹 , 在寂寞间行走着 , 徘徊着 , 最后旅途也到了终点站 , 只剩下了“这里真安静”的孤独与余韵 。

《文化苦旅》读书心得体会如何写?


《文化苦旅》 , 是余秋雨先生在海内外讲学、考察旅行时所作的散文集 。初得此书 , 是在上大学的时候 , 那是八年前的某一天 , 我像往常下课一样 , 径直走向食堂 。和以往不同的是 , 这天道路两旁摆满了小摊 , 全部都是卖二手书的 。原来又到了一年一度毕业季 , 学姐学长们将自己读过的书摆出来以近乎白送的价格卖给学弟学妹们 。路过一个学姐的摊位 , 看到了一本斑驳的映着余秋雨先生头像的书 , 学姐只要两块钱 , 我从学姐那儿买了过来 。于是这本页面老黄质地低廉的书陪着我度过了好些些零下三十几度的日子 , 陪着我度过了一个个不回家的寒暑假 , 也陪着我度过了好多个勤工俭学在外打工无法入眠的夜晚 。成长 , 是一场必经的苦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