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耕半读|永嘉半耕半读的书生们 后来怎么样了

半百思特网耕半读(永嘉半耕半读的书生们 后来怎么样了)
瓯江,从山中来,到大海去;绵延八百里,奔流不息;多少文人墨客徜徉于瓯江山水之间,写下一首首诗篇,传诵至今,让瓯江山水诗路闪耀千古 。
水长而美的永嘉,因为谢灵运的到来,成为“山水诗的摇篮”,除了自然景观,这里也印刻着耕读文化的人文景观 。“文房四宝”布局的苍坡村,曾十八人同朝为官的芙蓉村,点缀山水间的众多书院,让秀美山河萦绕着书墨香气 。守望文化家园,传承历史文脉,本期文化浙江大讲堂继续走进温州永嘉,为您讲述《山水永嘉耕读传家》 。
半耕半读|永嘉半耕半读的书生们 后来怎么样了



山水诗城
半耕半读|永嘉半耕半读的书生们 后来怎么样了



永嘉二字,取“水长而美”之意 。一千六百年前的一天,被权臣排挤,沿着楠溪江逆流而上的谢灵运,与这里的山水来了场神奇的相遇 。


“涧委水屡迷,林迥岩逾密 。眷西谓初月,顾东疑落日 。”谢灵运被古朴秀美的山水,激起胸中涟漪,在这里开创了山水诗文的新篇章 。


从此,山水与诗人彼此成就,楠溪江让官场失意的谢灵运豁然开朗,谢灵运让永嘉山水从此名扬诗坛 。
半耕半读|永嘉半耕半读的书生们 后来怎么样了



村古、水秀、崖奇、瀑多、滩林美的永嘉风光,激发着诗人们的才情,也为诗人们提供了一个寄予心中理想的空间 。而永嘉的美,不止于山水之美,这里还是耕读文化的沃土 。

【半耕半读|永嘉半耕半读的书生们 后来怎么样了】

半耕半读|永嘉半耕半读的书生们 后来怎么样了



耕读沃土


耕读文化,“耕”为我们所说的生存之本,而“读”是升迁之路 。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曾说过:“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学也,禄在其中 。”在小农自然经济条件下,以“半耕半读”的形式,朴实的劳作和娴静的读书相结合,形成一种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的生活方式 。
半耕半读|永嘉半耕半读的书生们 后来怎么样了





“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楠溪江流域至今仍散布着200余座古村落,这些古村落保存着耕读文化的印记 。众多村落规划新颖,布局独特,有“箭镗镇蟒”岩头村、“出水芙蓉”屿北村、“文笔蘸砚”豫章村、“铁弓射虎”梅坦村等等以风水布局的村庄,楠溪江的古村落俨然成为“中国风水规划博物馆” 。始于五代时期的苍坡村便是其中代表之一 。村庄布局以“文房四宝”为规划思想,昭示着村民耕作之余的寄托,希望子孙们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至高理想 。
半耕半读|永嘉半耕半读的书生们 后来怎么样了



村民们在选择住址时,产生了“文房四宝”“七星北斗”这种村落布局,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也体现了楠溪江人对好山好水的诗意追求 。似乎是山水护佑,芙蓉村学风鼎盛,在南宋理宗年间,芙蓉村就有18人同朝为官,史称“十八金带” 。
半耕半读|永嘉半耕半读的书生们 后来怎么样了



半耕半读|永嘉半耕半读的书生们 后来怎么样了



半耕半读|永嘉半耕半读的书生们 后来怎么样了



半耕半读|永嘉半耕半读的书生们 后来怎么样了



“浙南都江堰”


山水与人文的结合,不仅体现在耕读文化之中,被誉为“浙南都江堰”的丽水湖,也见证着秀美自然与人文精神在永嘉这方水土上的高度融合 。
半耕半读|永嘉半耕半读的书生们 后来怎么样了



岩头村的建村,大约从南宋初年开始 。建村之后,第一件重大的建设就是兴修水利 。丽水湖,取金生丽水之意,它是抗旱的水库,同时也成了岩头村的公园,是古时候整个楠溪江中游最美的公园 。


旧时90余间店面长廊相连,长廊依水而建,柔和秀美 。笔锋耸翠,曲流环绕,塔湖印月,几百年来,乡村文士们在这座乡间百思特网公园里散步、游玩,载酒行歌、流觞赋诗 。
半耕半读|永嘉半耕半读的书生们 后来怎么样了



陶公洞


热闹的商业街中有永嘉的风情,偏僻的深山中也同样可以生成别样精彩 。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陶弘景用八个字展现了永嘉山水的清奇与纯粹 。陶公洞,见证了这位“山中宰相”与永嘉山水之间的梦幻缘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