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超武功盖世,却为何充满了悲情意味?

我们熟知马超,是从蜀汉的五虎将开始的,但是你知道吗,马超这个人一生经历颇为坎坷,充满了不如意的悲情色彩 。
马超(176年-223年1月),字孟起,司隶部扶风郡茂陵(今陕西杨凌五泉镇)人,东汉卫尉马腾之子,汉末群雄之一,蜀汉开国名将 。早年随父征战 。后马腾入京,马超拜将封侯留驻割据关中三辅 。潼关之战被曹操击败,退守割据凉州陇上 。失败后依附张鲁,又转投刘备 。带头上表刘协,表请刘备称王 。又辅佐刘备称帝 。于章武二年十二月病逝(223年1月),终年47岁,追谥威侯 。有阵中剑术“出手法”流传后世 。
《三国演义》及民间文化中绰号“锦马超”,因俊秀容貌与狮盔兽带、白袍银甲的非凡装束而得名,有“不减吕布之勇” 。
作为一个将军,若能够疆场获胜而归,献俘阙门,从而获得封侯以及荫及子孙,当然是一件理想之事 。若不能实现此愿望,那就战死沙场,马革裹尸还,也是一个军人的荣耀 。最悲情的是,有仗不能打,有兵不能带,空有一身武艺,只能看着别人驰骋疆场,而在家里闲着,还要被人时时提防 。三国时期就有这样一位大将,论军职,他是王以下最高一级的左将军;论社会地位,他出身于军人世家;论武艺,他被人称之为有韩信、英布之勇 。但这个人恰恰是在“主公”正需要用人之际被闲置在家了!这不能不让人唏嘘,因为他才是三国时期最为悲情的大将 。这个人就是蜀汉国的左将军马超 。
马超这个人非常有名,演义中有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一说,还有的人更是把他排在第三,说是一赵二吕三马超,可见马超的武艺在人们心目中该有多高 。正史中不可能给武将来一个排名,但马超的能力确是毋庸置疑的 。有记载说曹操曾经说过“马儿不死,吾无葬地也 。”足可见马超的本领非常 。
马超的经历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代父亲领兵西北至联合韩遂等人叛乱关中 。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曹操派钟繇、夏侯渊征讨汉中的张鲁,关中诸将都以为钟繇会袭击自己,于是联合起来背叛曹操 。曹操先派曹仁征讨,并告诫诸将说“关西兵精良强悍,要扎牢营寨,不和他们交战 。”然后亲自西征,两军在潼关夹关对峙 。曹操以快速运动战术正面牵制马韩联军,暗中派徐晃、朱灵来到蒲阪津,想渡过黄河占据河西要害地段扎营布防 。马超对韩遂说“应该在渭水以北挡住曹军,这样不过二十日,曹军的粮食用完了,必定撤军 。”韩遂说“让他们渡河好了,等他们都拥挤在河中,那样再消灭他们不是更快吗?”马超的计策不能实行 。曹操的“马儿不死,吾无葬地也”这句话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说出的 。既然曹操能这样说,说明马超的计策是对的 。结果曹军夜间渡过黄河,韩遂的计策落空 。等曹操渡过黄河,部署完成,又在夜间分兵渡过渭水,在南岸结成营寨以后,叛军的大势已去,只得退到渭南扎营 。这时候,马超等人提出来讲和,曹操既不答应,也不应战 。实际上,曹操是想等待一个机会,即让所有的叛军集中,以便于一网打尽 。等到时机成熟,曹操又用了贾诩的离间计,假意应允叛军讲和,然后和马超、韩遂单独相见 。曹操在和韩遂相见时,只说以前在京城里的旧事,说到有趣的地方,两人都拍手大笑 。事后,韩遂又收到了曹操的一封信,信上涂涂抹抹,关键地方语焉不详 。这更加引起了马超的怀疑,再交战,叛军大败 。马超一直逃到各戎族的部落里坚守,曹操也一直追击到陈仓西北的安定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