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育”推动教育均衡发展,未来上课都不用去教室了吗?( 二 )


【“互联网+教育”推动教育均衡发展,未来上课都不用去教室了吗?】再其次,作为公民终身教育的通识教育,应当贯通历史性 。通识教育除在基础层面贯通人的常识领域、人的情趣与人的社会性,在学科层面横向贯通文、史、哲之外,应当在纵向上贯通历史,使人具有纵深眼光,具有未来眼光 。贯通历史性,一要具有求真精神,探求诗歌叙事与抒情背后的历史的真相,从古人的角度体会并理解古人;二要具有批判意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今人的角度评判古人;三要具有主体意识,从“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主体性出发,从今人的角度诠释历史;四要具有整体综观意识,纵观历史长河,从今人的角度展望未来 。
《诗经》以及中国古代诗歌中,具有大量神话故事,它们并不反映历史真相,然而却反映着古人的时空观念、生命意识、寻根意识,反映古人的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社会理想 。《诗经》以及中国古代诗歌中,具有许多体现民生意识、忧患意识、家国情怀的内容,这些内容被历代诗人反复吟咏 。不论是神话、叙事、寄情、言志、忧患、讽喻,其中一些意识、观念与思想,长期积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当今中国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依旧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通过从各个层面对诗歌与文化进行理解,有助于今人形成文化自觉,自觉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建立文化自信 。
“互联网+教育”推动教育均衡发展
面向未来,思考当前的教育改革与学校发展战略向何处去,毫无疑问,“互联网+教育”是一个响亮的回答 。“互联网+教育”借助先进的教育理念、普适的信息技术手段,可以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
“互联网+教育”可以提供教育起点均衡 。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是保障教育起点公平的手段之一 。基础教育领域,利用远程直播、同步课堂等方式,帮助农村薄弱学校“开齐课、开足课、开好课”,缓解了贫困地区学校师资不足、师资力量弱等问题 。高等教育领域,慕课、微课程等互联网教育模式,打破了大学围墙的界限,推进了高等教育资源的均衡 。
“互联网+教育”可以保障教育过程均衡 。“互联网+教育”是尊重学生个性的教育,其个性化的特征为教育过程均衡提供了有力保障 。以“互动反馈系统”为代表的课堂教学信息化系统,支持教师实施面向每个学生个体的精准教学 。教师只要通过应答系统收集学生信息就可以立即知道每位学生回答的正误以及相应答案的统计情况,并可据此及时调整教学方法策略及进程,从而更好地因材施教 。
“互联网+教育”面向教育结果均衡 。教育结果均衡的目标可定位在“让受教育者人人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互联网+教育”首先要提升学生在互联网学习中的获得感、满足感 。STEAM教育、创客教育等新教育模式都强调面向实践、跨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应用 。这种倡导学生利用各种工具资源创造产品的理念和模式,颠覆了以往的传统学习方式,将学生置于一个充满创造力的环境之中,引导学生主动尝试,把想法变成现实 。锻炼的是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实现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