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水调歌头》原文 苏轼《水调歌头》全诗

苏轼《水调歌头》原文 苏轼《水调歌头》全诗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 。
兼怀子由 。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 。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
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 。
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 。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
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 。
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何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
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
苏轼《水调歌头》原文 苏轼《水调歌头》全诗

扩展资料
明月是文人墨客最喜欢用来进行比喻的意向,如李白在诗词中提到“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体现了李白当时的悲愁;柳永在诗词中提到“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月亮目睹了柳永的贫困 。
伟大的文学家苏轼在宋神宗熙宁九年的中秋当日,挥笔写下了一篇名作《水调歌头》 。
当时,他正处在辗转各地为官的状态,在中秋之夜独居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体现出了苏轼思念亲人的情感 。
词的开头写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这句词中的把酒问青天与词前小序“欢饮达旦,大醉 。
”起到了呼应的效果 。
苏轼非常喜欢饮酒,在他的诗词中经常会表现出来,他曾经说过“赖我胸中有佳处,一樽时对画图开 。”
也就是说,酒能麻痹人们的感情,起到借酒消愁的作用 。
而这里的明月已经不是平常时期的明月,是中秋之月,人也不是正常之人,是喝醉了的人 。
苏轼一开始就以这种情境带入,表达了自己在中秋之夜举杯问天的非凡气魄 。
接下来的“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是“把酒问青天”中要问的内容,对明月的追逐和赞美又更进了一步 。
苏轼很想乘风到月宫中看一看,但是又怕那里的氛围太过凄凉,自己抵挡不住刺骨的寒冷 。
“乘风归去”表现了苏轼对人世间的不满,而“归”就好像表明他本来就是月宫中的人,只是暂时到人间住一段时间 。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上文连接的非常密切,作者在月光下翩翩起舞,影子随着一起摆动 。
这里是一个转折,由厌烦人间到喜欢人间生活,跌宕起伏却又合情合理 。
词的下阕在赏月的过程中表达了苏轼思念亲人的感情,“转朱阁,低绮户”是由于明月转动,影子也跟随着变换了形状,这肯定是经过了很长时间的观察才能得出的结果,与下句“照无眠”互相呼应 。
但是,无眠与赏月又十分对应,从赏月引发了作者不能和亲人团聚的悲痛之情,从而导致了作者一夜无眠 。
在思念亲人的情感变成主旨之后,作者对中秋明月的情感也产生了一定的变化,进而起到了移情的效果 。
接下来的“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已经不是描述,而是作者的抒情,唐圭璋在《唐宋词简释》中提到:“不应”两句诗词描写的月圆人不圆,表达了作者对明月的不满,而“人有”三句诗词又话锋一转,感叹世事无常,又体现了对明月的理解之情 。
该处分析讲解的十分精确,亲人不能团聚与明月没有太大的关系,但是却追究于明月 。
在这句词中,“圆”包括了两种含义:一种是明月的形状是圆,另一种是由明月的圆而引出的亲人团圆 。
在月圆和人圆的双重含义下,才体现了作者感叹月圆人不圆的情感,也正是因为这种转折,导致作者对明月的不满也有了依据,充分体现了作者思念亲人的感情 。
后面作者为明月进行了辩解,其实是作者的自我安慰,但是作者的这种安慰带有不理性的情感,仍然将明月的阴晴圆情与人的悲欢离合联系在一起,认为两者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但是实际上,这种正相关是不理性的,只是作者自身的感情逻辑使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