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太常引》赏析 太常引辛弃疾名句赏析

这首词的上片,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 。
“一轮秋影转金波 。
飞镜又重磨 。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很自然地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吃了不死之药飞入月宫的嫦娥,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树 。
词的下片,作者又运用想象的翅膀,直入月宫,并幻想砍去遮住月光的桂树 。
想象更加离奇,更加远离尘世,但却更直接、强烈地表现了词人的现实理想与为实现理想的坚强意志,更鲜明地揭示了词的主旨 。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 。
原文如下: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
译文如下:
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廓 。
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 。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 。
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
辛弃疾《太常引》赏析 太常引辛弃疾名句赏析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据词题可知,此词当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中秋夜,为赠友之作 。
当时辛弃疾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治所建康即今江苏省南京市 。
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 。
十二年中,为了收复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 。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曾任耿京军的掌书记,不久投归南宋 。
四十二岁遭谗落职,退居江西信州,长达二十年之久,其间一度起为福建提点刑狱、福建安抚使 。
六十四岁再起为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不久罢归 。
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关方略,均未被采纳 。
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感情 。
有《稼轩长短句》以及今人辑本《辛稼轩诗文钞存》 。
词存六百二十九首 。

【辛弃疾《太常引》赏析 太常引辛弃疾名句赏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