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赏析!|长恨歌全文及赏析!( 二 )


全篇分为三部分:开篇至“惊破霓裳羽衣曲”是第一部分 , 诗人用三十二句的篇幅来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生活 , 并讲述了由此带来的荒政乱国的情形及安史之乱的爆发;第二部分从“九重城阙烟尘生”到“魂魄不曾来入梦” , 共四十二句 , 写杨贵妃在马嵬驿兵变中被杀 , 以及此后唐玄宗对她的思念; “临邛道士百思特网鸿都客”至结尾 , 是全诗的最后一部分 , 讲道士帮唐玄宗到仙山寻找杨贵妃 。
诗人开篇即借“汉皇重色思倾国”一句 , 交代了唐朝祸乱的原因 , 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 。看来很寻常 , 好像故事原就应该从这里写起 , 不需要作者花什么心思似的 , 事实上这七个字含量极大 , 是全篇纲领 , 它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 , 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 。后面之事皆由此而来 。之后诗歌逐步展开 , 层层叙述:先讲唐玄宗重色 , 百般求色之后 , 终将“回眸一笑百媚生 , 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揽入怀中 。接着 , 对杨贵妃的美貌进行刻画 , 写出她如何的妩媚 , 并因此得宠于后宫之中 。“姊妹弟兄皆列土” , 正所谓“一人得道 , 鸡犬升天” , 杨家因杨贵妃而变得权势逼人 , 不可一世 。得到杨贵妃的唐玄宗 , 过上了纵欲、行乐的生活 , 终日沉迷于歌舞酒色之中 , 以至于“从此君王不早朝” 。诗人对此进行了反复地渲染 , 从而点明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这一部分是整个爱情悲剧的基础 , 是“长恨”的内因之所在 。“诗人通过这一段宫中生活的写实 , 不无讽刺地向我们介绍了故事的男女主人公:一个重色轻国的帝王 , 一个娇媚恃宠的妃子 。还形象地暗示我们 , 唐玄宗的迷色误国 , 就是这一悲剧的根源 。
在这出爱情悲剧中 , 杨贵妃的死是个关键情节 。诗人具体的描述了安史之乱发生后 , 皇帝兵马仓皇逃入西南的情景第二部分 , 特别是在这一动乱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的毁灭 。这正是杨贵妃致死的原因所在 。“六军不发” , 要求处死杨贵妃 , 说明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迷恋已经引起公愤 。这里 , 诗人用六句话对二人的生离死别进行了描写:“六军不发无奈何 , 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 , 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 , 回看血泪相和流 。”悲伤之情溢于言表 。特别是“君王掩面救不得 , 回看血泪相和流” , 诗人用细腻的笔触 , 把玄宗那种极不忍割爱但又欲救不能的内心矛盾和痛苦心情形象的表现出来 。
长恨歌赏析!|长恨歌全文及赏析!


杨贵妃死后唐玄宗的相思之苦 , 诗人并未直接描写 , 而是抓住人物精神世界里揪心的“恨” , 来抒发婉转凄凉的相思之情 。从“君臣相顾尽沾衣”至“魂魄不曾来人梦”:写唐明皇在时局稳定后从蜀地回京城 , 路经马嵬坡勾引伤心事 。返京以后 , 更是触景伤情 , 无法排遣朝思暮想的感伤情怀 。回宫以后物是人非 , 白天睹物伤情 , 夜晚“孤灯挑尽”不“成眠” , 日思夜想都不能了却缠绵悱恻的相思 , 寄希望于梦境 , 一生一死分别了多少月:“魂魄不曾来人梦” 。“长恨”之“恨” , 动人心魄 。
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诗的末尾 , 写道士帮助唐玄宗寻找杨贵妃 。诗人采用的是浪漫主义的手法 , 忽而上天 , 忽而人地 , “上穷碧落下黄泉 , 两处茫茫皆不见” 。后来 , 在海上虚无缥缈的仙山上找到了杨贵妃 , 让她以“玉容寂寞泪阑干 , 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现 , 殷勤迎接汉家的使者 , 含情脉脉 , 托物寄词 , 重申前誓 , 照应唐玄宗对她的思念 , 进一步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 。诗歌的末尾 , 用“天长地久有时尽 , 此恨绵绵无绝期”结笔 , 点明题旨 , 回应开头 , 而且做到“清音有馀” , 给读者以联想、回味的余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