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新教师的入职感言怎么写?( 四 )


教师之根,在于文化 。
摩根财团的缔造者、大慈善家皮博迪有一句很值得思索的话,他说,“教育是这一代人对下一代人所欠的债务” 。作为我们语文教师,我想我们欠学生的,也正是这样一笔巨大的“文化债” 。教师要“还债”,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 。教师之“水”,往何处寻?答案其实很简单,“为有源头活水来” 。因此语文教师的功夫,不在课堂上的口若悬河,而更多的,在于教师个人在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这块厚土上的耕耘、积淀 。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想我们语文教师,其实理应永远把自己当学生,而且需要是更为勤奋的“学生” 。陶行知先生曾告诫,“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 。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中学语文所承担的教学任务,从一个更高的层面上看,就是母语教育和文化浸染 。在有限的课堂容量之内,教师必须要能够让学生从一滴水中看出太阳的光芒,从一首诗、一阕词、一出戏或者一篇小说中让学生感受到其背后的文化积淀 。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深入浅出的本事 。唯其“深入”,故能研磨入细,见微知著;唯其“浅出”,故能循循导之,春雨润物 。“学养”一物,之于语文教师而言,最为内在也最为根本 。它不是“拉大旗作虎皮”的空架势,而是“学如不及,犹恐失之”的踏实行动 。
语文教师的积累与素养,要深、要广,要有“两脚踏中心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为学之志,要有“学然后知不足”的求索精神,要落实于踏踏实实的读书学习上 。同时,这种文化修养应是内在的,而非张扬的;应是积淀的,而非卖弄的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 。予一以贯之 。’”教师的文化积累真正内化为一种大道无形、“一以贯之”的涵养,如此,方能真正在教学中得心应手 。
教师之根,在于学生 。
教师之职,教书育人 。落实于“教书”,旨归于“育人” 。欲“育人”,必先“懂人”;欲“懂人”,必先“爱人” 。作为我们语文教师而言,尤须充分地去关爱学生,用心去了解学生 。舞者林怀民说:“艺术没有技巧,艺术是情感的往来” 。我想教学同样如此,“技进于道”,教学同样是没有技巧可言的 。所有技巧都融化在对学生深挚的爱当中 。爱之切,心之诚,诸法皆自在其中 。
裴斯泰洛齐说:“每一种好的教育都要求用母亲般的眼晴时时刻刻准确无误地从孩子的眼、嘴、额的动作来了解他内心情绪的'每一种变化 。”从对学生深挚的爱出发,推进对于学生的深入了解,这是一切教学工作的基础 。对学生的了解不应是浮于表面的、想当然的,而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从多方面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既有对学生群体特征的准确把握,又要对每一个独立个体区别对待,苏霍姆林斯基所谓“尽可能深入地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