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的诗词 德国慕尼黑的有关诗词( 二 )


1964年任德国列宁著作德文版主编 。对中国革命历史事实有一定程度的歪曲 。
扩展资料:
人物经历:

1、王明
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 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长江局书记等职务 。1930年从苏联回国后 , 打着“反对立三路线”旗号 , 在1931年1月的六届四中全会上夺取了中央领导权 。
至1934年间 , 在党内推行了一条以教条主义、媚苏亲苏为特征的“左”倾冒险主义路线 , 对革命事业造成了极大危害 。
2、博古
在博古领导下 , 党的新闻出版大军学马列、勤读书、钻研业务的好风尚在他以身作则的带动下逐步形成 。
博古生前译有《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明教程》《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基本问题》《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卡尔·马克思》等等 , 为在全党范围内提高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水平作了重要贡献 。
3、李德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参加德国共产党 。1918年参与创建巴伐利亚苏维埃 。1926年被德国政府逮捕监禁 。1928年越狱逃往苏联 , 入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 。
1932年春毕业后 , 进入共产国际东方部工作 , 因与王明较熟 , 被苏联红军总参谋部派往中国东北收集日军情报 。1933年9月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军事顾问 。
在指挥红军作战中推行“左”倾冒险主义的战略战术 , 反对游击战 , 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遭致失败 。红军长征开始时 , 是军事最高领导三人团成员之一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博古
乔木的人物生平乔木别名是乔冠华 。
乔冠华(1913年3月28日—1983年9月22日) , 江苏省盐城市人 , 早年留学德国 , 获哲学博士学位 。抗日战争时期 , 主要从事新闻工作 , 撰写国际评论文章 。1939年经廖承志等人介绍 , 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秋到重庆《新华日报》主持《国际专栏》 , 直至抗战胜利 。
1946年初随周恩来到上海 , 参加中共代表团的工作 , 同年底赴香港 , 担任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 历任外交部外交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外交部部长助理、外交部副部长、外交部部长等职 。1976年后 , 任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顾问 。
乔冠华在新中国的外交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参加板门店朝鲜停战谈判、出席日内瓦会议、草拟中美联合公报 , 特别在1971年11月 , 乔冠华率领中国代表团第一次出现在联合国会议大厅 , 正式参加第26届联大会议并在大会上发表讲话 , 标识着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
文革开始 , 乔冠华被列为外交部的“打倒”对象 。1973年经毛泽东提议 , 乔冠华恢复了工作 。1973年底 , 参加了四人帮发起的对周恩来的批判 。
“四人帮”倒台后不久 , 乔冠华被隔离审查 , 后重新工作 , 担任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顾问 。1983年9月22日上午10时40分病逝 , 享年70岁 。
慕尼黑的诗词 德国慕尼黑的有关诗词

【慕尼黑的诗词 德国慕尼黑的有关诗词】

扩展资料:
毛泽东为“二乔”断名
1945年 , 日本投降后国共第一次开始和谈期间 , 毛泽东亲到重庆参加谈判 , 胡乔木是随员之一 , 胡乔木的同乡、同学乔冠华也在八路军重庆办事处 。老友相见甚欢 , 但乔冠华也是“笔杆子” , 发表文章署笔名“乔木” , 而胡乔木当时用名“乔木” 。
两个“乔木”聚在同一幢楼里 , 同在一家报纸《新华日报》上发文章 , 叫人分不清是哪一个“乔木”!不过 , 也曾闹过小小的笑话:正在白区工作的胡乔木妹妹方铭 , 看到香港报纸刊登“乔木”文章 , 于是以为哥哥在香港 , 写了信去 , 落到乔冠华手中 。
眼下 , “北乔”南下 , 跟“南乔”相聚于重庆 , 这就“麻烦”了!由于“乔木”出典于《诗经》 , 又寓意“高大、挺直” , 两“乔”都喜欢这一名字 , 不愿改动:“南乔”以为 , 他本姓乔 , 用“乔木”笔名 , 顺理成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