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月望乡诗词解释 《望月怀乡》的古诗( 六 )


(2)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 。
(3)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关于亲情的诗句古诗15首1,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唐 孟郊:《游子吟》)
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唐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唐 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4,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 共谁争岁月,赢得鬓边丝?(唐 杜牧:《归家》)
5,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唐 贺知章:《回乡偶书》)
6,岭外音书断,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初唐 宋之问:《渡汉江》)
7,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唐 王湾:《次北固山下》)
8,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9,为人父母天下至善;为人子女天下大孝 。——(《格言联璧》)
10,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 王维《渭城曲》)
1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 李白《静夜思》)
12,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唐 贺知章《回乡偶书》)
13,老母一百岁,常念八十儿 。——(《劝孝歌》)
14,父母德高;子女良教 。——(《格言对联》)
15,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宋 李清照《菩萨蛮》)
16,母称儿干卧,儿屎母湿眠 。——(《劝孝歌》)
17,母仪垂则辉彤管,婺宿沉芒寂夜台 。——(《格言集锦》)
18,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唐 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19,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 。——(汉乐府民歌《悲歌》)
哪一位诗人凭栏望月,并写下什么不朽的诗作王建《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题中的“十五夜”,结合三、四两句来看,应指中秋之夜 。诗题,《全唐诗》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杜郎中,名不详 。在唐代咏中秋的篇什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
“中庭地白树栖鸦” 。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象铺了一层霜雪 。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 。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树栖鸦”,主要应该十五夜望月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 。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周邦彦《蝶恋花》词有句“月皎惊乌栖不定”,也就是写这种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 。“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
“冷露无声湿桂花” 。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 。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 。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你看他选取“无声”二字,那么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 。而且岂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白兔呢,那挥斧的吴刚呢,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诗句带给我们的是多么丰富的美的联想 。
明月当空,难道只有诗人独自在那里凝神注望吗?普天之下,有谁不在低回赏月,神驰意远呢?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明点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 。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 。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 。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 。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谁家”,就是“谁”,“家”是语尾助词,无实义) 。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 。这真是无理之极,然而愈显出诗人情痴,手法确实高妙 。在炼字上,一个“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全唐诗》录此诗,“落”字作“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