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一首古诗词夜雪 十首与雪有关的古诗带赏析( 七 )


西北望乡何处是 , 东南见月几回圆 。
昨风一吹无人会 , 今夜清光似往年 。
中秋待月(陆龟蒙)
转缺霜输上转迟 好风偏似送佳期
帘斜树隔情无限 烛暗香残坐不辞
最爱笙调闻北里 渐看星潆失南箕
何人为校清凉力 欲减初圆及午时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唐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 , 殿前拾得露华新 。
至今不会天中事 , 应是嫦娥掷与人 。
宋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明月未出群山高 , 瑞光千丈生白毫 。
一杯未尽银阙涌 , 乱云脱坏如崩涛 。
谁为天公洗眸子 , 应费明河千斛水 。
遂令冷看世间人 , 照我湛然心不起 。
西南火星如弹丸 , 角尾奕奕苍龙蟠 。
今宵注眼看不见 , 更许萤火争清寒 。
何人舣舟昨古汴 , 千灯夜作鱼龙变 。
曲折无心逐浪花 , 低昂赴节随歌板 。
青荧灭没转山前 , 浪风回岂复坚 。
明月易低人易散 , 归来呼酒更重看 。
堂前月色愈清好 , 咽咽寒鸣露草 。
卷帘推户寂无人 , 窗下咿哑唯楚老 。
南都从事莫羞贫 , 对月题诗有几人 。
明朝人事随日出 , 恍然一梦瑶台客 。
中秋登楼望月 (宋 米芾)
目穷淮海满如银 , 万道虹光育蚌珍 。
天上若无修月户 , 桂枝撑损向西轮 。
倪庄中秋(元好问)
强饭日逾瘦 狭衣秋已寒
儿童漫相忆 行路岂知难
露气入茅屋 溪声喧石滩
山中夜来月 到晓不曾看
苏轼《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 , 欢饮达旦大醉 , 作此篇 , 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 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 , 又恐琼楼玉宇 , 高处不胜寒 。
起舞弄清影 , 何似在人间?转朱阁 , 低绮户 , 照无眠 。不应有恨 , 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 , 月有阴晴圆缺 ,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 千里共婵娟 。
古诗是夜雪夜 雪
已讶衾枕冷 , 复见窗户明 。
夜深知雪重 , 时闻折竹声 。
“已讶衾枕冷 , 复见窗户明 。”
天气寒冷 , 人在睡梦中被冻醒 , 惊讶地发现盖在身上的被子已经有些冰冷 。疑惑之间 , 抬眼望去 , 只见窗户被映得明亮亮的 。开篇先从触觉(冷)写起 , 再转到视觉(明) 。“冷”字 , 暗点出落雪已多时 。一般来讲 , 雪初落时 , 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 , 气温不会骤降 , 待到雪大 , 才会加重寒意 。“讶”字 , 也是在写雪 。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 , 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 , 皆因雪落地无声 。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 , 正如陶渊明写雪名句所谓“倾耳无希声 , 在目皓已洁”(《癸卯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
这两句是写人的所感所见 , 虽全用侧写 , 却扣题很紧 。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 , 从而点出是“夜雪” 。“复见窗户明” , 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 。夜深却见窗明 , 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 , 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 。
“夜深知雪重 , 时闻折竹声 。”
这才知道夜间下了一场大雪 , 雪下得那么大 , 不时听到院落里的竹子被雪压折的声响 。这两句变换角度 , 从听觉(闻)写出 。用的是倒装方式 , 上句是果 , 下句是因 , 构思巧妙 , 曲折有致 。诗人选取“折竹”这一细节 , 衬托出“重”字 。通过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 , 判断雪很大 , 而且雪势有增无已 。诗人的感觉确实细致非常 。“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 , 显示出雪夜的宁静 。这一结句以有声衬无声 , 使全诗的画面静中有动、清新淡雅 , 真切地呈现出一个万籁俱寂、银装素裹的清宁世界 。可与王维诗句“月出惊山鸟 , 时鸣春涧中”《鸟鸣涧》相媲美 。
关于雪和梅的古诗带赏析的(各一首)历代的文人墨客描写梅的很多 , 奇语佳句妙词 , 珠联璧合 , 引人入胜 , 令人赞叹不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