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鉴赏古代诗词 初中古诗词鉴赏急( 四 )


“九日枝枝近鬓毛”,每年阴历九月九日,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重阳节,这一天,我们的先人登高、赏菊、饮酒,佩茱萸囊,把菊花插戴于鬓上 。这第二句是说,菊苗到了重阳节,就会开出美丽的花朵,这与蓬蒿有了本质的区别 。你看,一枝又一枝的菊花插在大家的鬓发间 。请问:有乱插蓬蒿的吗?哈哈没有 。这第二句,作者作为菊花是多么自豪啊,人们终于认识到它的价值 。
作为绝句,三、四两句自是全诗的着重处,有名家这样分析第三句:
“露湿秋香满池岸”写出了菊花的美丽高洁,(其实是写自己的多才与高洁)“太阳初升,丛丛秀菊,饱含露水,湿润晶莹,明艳可爱;缕缕幽香,飘满池岸,令人心旷神怡 。“湿”字很有讲究,让人想见那片片花瓣缀满露珠,分外滋润,分外明丽 。“满”字形象贴切,表现出那清香是如何沁人心脾 。我们不仅看到了菊花特有的形象,也感受到了菊花和那特定环境、特定氛围交织融合所产生的魅力 。”(引自名家赏析)
第四句进一步升华,“由来不羡瓦松高 。”瓦松是一种寄生在瓦檐处的植物,老房子上都有 。“其形似松,生必依瓦,故曰瓦松 。”“高不及尺”,基本没有什么用处 。作者以野外岸边的菊花与高屋上的瓦松作对比,意在说明菊花虽生长在低洼之地,却高洁美丽人见人爱;而瓦松只是踞于高位,实际上一无所用 。我们可以明白了,作者是说自己有才干有品德所以不羡慕那些只是身处高位但没有专长的庸才 。
菊,就是诗人的自画像 。
你也能如此画自己吗?
我还想说的是,自傲一定有有条件 。
你可以“不羡瓦松高”,但是瓦松一定就羡慕你低吗?
你可以不羡慕开宝马的,但是开宝马的一定就羡慕你骑自行车的吗?
你确实是“秋香满池岸”,但是你不能否认瓦松就是比你地位高 。
你可以看不起某些高官大款的德性,但是他们也可能看不起你的地位低下金钱缺少,虽然明明知道你品格高 。
诗中的人们还能在九月九重阳节把菊花插在发间欢笑,但今天的人们却有可能把“瓦松”插在头上招摇 。不有女孩子说吗,“宁可在宝马车里哭泣,也不在自行车上欢笑 。”
郑谷当过大官,人家能大胆地说“不羡瓦松高” 。而我们,必须好好地发展自己,你最好做一棵玉兰树,高过瓦松,香过瓦松,让瓦松仰望你 。
你也可以做一株菊花,虽然低矮但自香自芳,清气馥郁引众多欣赏者,让瓦松无法企及又有所顾忌 。
甚至,你也可以做一株野草(蓬蒿),万物平等,自青自绿 。只是,一旦你偶然成了瓦松,不要自高自大起来,更不要为了证明自己高大而去打击压制大树与菊花 。
如何做好初中语文古典诗歌鉴赏教学如何做好初中语文古典诗歌鉴赏教学
我国古典诗词意境优美,语言凝练,形象鲜明,感情丰富,是文苑中的一枝奇葩,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学者文人 。一首好的诗歌能增进人的见识,,熏陶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心境,提高人的文化修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中学生应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古诗词,并能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因此,在中学阶段能初步理解、鉴赏、评价古典诗词应成为学生必备的语文素养 。“不学诗,无以言”,我国自古就有重视诗教的传统 。中学语文对诗歌教学的要求是,学生能够阅读诗词,鉴赏诗词,有一定的鉴赏诗歌能力 。让学生学会阅读和鉴赏诗歌,也已理所当然要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目前,古典诗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现状却令人忧虑 。
一、重视力度不够
在中学语文课本里,编者精心挑选了三十首左右的古典诗词,但在《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中并没有相应的教学指导及教学要求,而绝大多数老师认为古典诗词教学只要抓住背诵和默写就万事大吉了,这样的思想误导了一大部分学生,他们往往只为了考试而背诵必背的古诗词篇目,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 。
二、朗读目标模糊、形式单一
所谓“三分诗靠七分吟”,许多意境深邃的诗句,“非吟不足以入其境、得其趣、领略其韵味” 。但是我们有些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并没有提出要求、目标,朗度的形式单一,不是集体朗读就是小组朗读,这对真正鉴赏古典诗词是远远不够的 。
三、重视了教师的讲授,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品悟
因为古典诗词离我们年代久远,语言高度凝练,绝大多数同学对其内容摸不着北,为了缩短教学时间,有些教师采取“包教”措施,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品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