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诗词真迹 毛主席和周总理的书法( 十 )



在中应谈判长达两年的拉锯战中,邓小平亲自上阵,与当时的英国首相戴卓尔夫人交锋,以强硬立场令英国铁娘子步步后退,最终接纳了“一国两制”的构想,签署了“中英联合声明” 。8型就是如此,不惧挑战甚至热爱挑战,遇强愈强,而且斗志无比旺盛,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所以在谈判桌上,以威势取胜的邓小平,轻易就赢了漂亮的一仗 。

邓小平“打不死”的8型精神,也可以从他三起三落的遭遇中彰显出来 。在那必须承受天大的精神压力的岁月里,他的韧力、魄力与生命力,加上旺盛的斗志,永不言败的态度,令他即使失败了,也可以总结经验吸收教训,一个翻身又东山再起 。8型就是这样,你越打压他,他越反弹 。就像拍皮球,球越被大力拍打,它反弹得越高 。

邓小平还有一个极之明显的8型性情,就是热爱天伦之乐 。他热爱小孩,把吵闹的童音称作“最好的音乐”,从不觉得心烦 。有一次他出国访问回来,刚下飞机看到等候自己的外孙女,他立即把那些“正襟危站”的政府官员丢在一边,大步走向他的第三代,一下子把她举上半空,然后清脆地亲一下 。

事实上,8型不容易有温柔的表现,因为作为权力的象征,他们整天穿着大将的盔甲,柔情都锁在里面 。而当他们对着家人,特别是孩子时,他们会一下子放松了,即使被孩子戏弄、指挥,他们也会乖乖臣服,丝毫没有被冒犯的感觉 。因为8型心中的孩子,都是被爱和受保护的对象,即使他们长大成人,终究还是8型的“小孩子”,而当8型柔情起来,那种力量比他们耀武扬威的时候大多了 。

9型的代表人物

甘地
甘地小时候很腼腆害羞,怯懦退缩 。从小学到中学,他都怠慢疏懒,消极被动,资质与成绩都平庸无奇 。13岁时,甘地依父母之命,与一名与他同龄的文盲女孩结婚 。16岁时,他遭逢双重打击——父亲去世,第一个儿子一出生便夭折 。到19岁时,甘地决定负笈英国,在伦敦大学念法律,终于取得了律师资格 。可惜,由于9型性格,甘地学成归国后在孟买从事律师业务,历遭挫折 。这时,正好南非一位朋友邀甘地到彼邦发展,正苦无出路的甘地,在朋友的怂恿下,踏上征途 。
在南非这片种族歧视根深蒂固的英国殖民地,甘地这样一个有色人种,一再遭遇到歧视与侮辱 。在民族自尊心与同胞的苦难驱使下,甘地领导南非的印度人,开始了反种族歧视的抗争 。一方面,甘地获得了他所属团体的信任与支持,而另一方面,他对英帝国依然怀有说服、调解的希望,所以他发明了一种“9型武器”——非暴力斗争 。那就是透过忍受屈辱与苦难,去赢得统治者的退让 。
甘地从南非回到印度时,英国正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主张对英国予以支持,希望以此换取英国格外开恩,给予印度自治 。结果大战结束,甘地对英国的幻想也告破灭 。英国人对印度人的种种暴行,令甘地由一个英帝国的忠实追随者变成了不合作者,发起了非暴力抵抗运动 。
甘地这位和平使者,一直坚守“非暴力不合作”这原则,而在他与印度广大支持者的坚持下,二次大战后处于内忧外患的英国政府,慑于印度民族解放运动持续下去的压力,终答应印度独立的要求 。
甘地领导印度独立革命成功以后,坚决不肯担任国家元首,就连任何名誉上的关系他也不愿意 。9型就是如此,不好名利,不出风头、不喜邀功,他们喜欢把自己深深掩藏 。一生追求和平的甘地,最希望告老归田,享受乡间的安静和心田的静谧 。
关于“见博则不迷,听聪则不惑”的典故?见博则不迷,听聪则不惑 。出自牟子 。
牟子原是儒生,博览经传,也读神仙家之书,但认为虚诞不可信,常以五经难之 。东汉中平6年(189)灵帝死后,天下混乱,他与母避难交趾,26岁回故乡苍梧(治所在今广西梧州市)娶妻 。因感“方世扰攘,非显己之秋”,执意不仕,而致志于佛教,兼研《老子》 。“世俗之徒多非之者,以为背五经而向异道”,乃作《理惑论》答辩,针对佛教传入中国后所引起种种议论和疑难,分别给以辩解 。
牟子(170年~?),名融,字子博 。苍梧郡广信人 。东汉末年佛学家 。苍梧隐士,自幼博览群书,博学多才 。他精通诸子百家,成为广西最早研究佛学的人,极力推崇老子的『绝圣弃智,修身保真』的学说 。三国初,著有《理惑论》(37篇),糅合儒、道各家学说,是中国第一部佛学专著 。
《牟子理惑论》全书共39章,首章一般称为 序传 ,最后一章称为 跋·正文共37章 。序传 部分介绍牟子的经历和著书的缘由,所述史事多可与史实相印证,其中一些记述可以补史料之不足,其所言当时社会动乱状况、交州地区思想学术界之动态,以及作者为什么作此书,经学者考察,都与实际情况相符合 。全书均采用自设客主进行问答的形式展开,所假设的 问者 是个来自北方的儒者,他 昔在京师,入东观,游太学,视俊士之所规,听儒林之所论,未闻修佛道以为贵,自损容以为上 ,对佛教提出种种疑问;而设置的答者是牟子,根据对方提的不同问题大量引用儒、道和诸子百家之书给以解释,对佛教教义学说加以发挥阐述,以图论证佛、道、儒观点一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