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咏四川入选诗词 10首古诗赏析越短的越好( 六 )


常建(708-765?),籍贯不详,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
岑参(715-770),南阳人,一说湖北江陵人,少时隐居河南嵩阳 。与高适齐名,合称“高岑” 。
韦应物(737-791?),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因做过苏州刺史 。世称“韦苏州” 。《滁州西涧》
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 。唐代诗人,《游子吟》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登幽州台歌》,被誉为“诗骨” 。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幼孤贫刻苦好学,德宗贞元八年进士 。曾任监察御史,因上疏请免关中赋役,贬为阳山县令 。后随宰相裴度平定淮西迁刑部侍郎,又因上表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 。做过吏部侍郎,死谥文公,故世称韩吏部、韩文公 。是唐代古文运动领袖,与柳宗儿合称韩柳 。诗力求险怪新奇,雄浑重气势 。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号士 。叙事诗哪《琵琶行》、《长恨歌》等也极有名 。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 。
高适(702-765),字达夫,德州莜(今河北景县)人,少潦倒落拓,四十岁后举有道科中第,授封丘县尉,不久即辞去,后来在河西节度使歌舒翰幕中掌书记,接触了大漠神奇风光和戍边士卒的艰苦生活 。其诗直抒胸臆,不尚雕饰,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写边塞生活,与岑参齐名,也称“高岑” 。
王勃(649-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十四岁应幽素科及第,曾任虢州参军,后往交趾探望父亲,不幸溺溺水死,年仅二十七岁 。其诗力求摆脱齐梁的绮靡诗风,文也有名,著名的《滕王阁序》就出自他之手 。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 。
骆宾王(640-?),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早年落魄无行,但诗文早有名,平生只做过主簿一类的小官,参加过徐敬业讨伐武则天的义兵,为徐起草了《讨武氏檄》,后来兵败亡命,不知所终 。也是初唐四杰之一 。
杜审言(约646-708),字必简,祖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河南巩县,是大诗人杜甫的祖父 。高宗咸亨进士,曾任隰城尉、洛阳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馆直学士,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作品多朴素自然 。
宋之问(约656-712),一名少连,字延清,汾州(今山西汾阳)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上元进士,武则天时官尚方监丞,中宗时入选为修文馆学士,因诌事武则天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为士林所不齿,玄宗先天年间赐死 。所作多粉饰现实,歌颂升平,价值不大,但律诗在初唐时有一定地位 。
王湾(?-750),今河南洛阳人,玄宗先天年间进士,开元五年任荥阳主簿,终洛阳尉 。诗作流传下来的不多,这首《次北固山下》为最著名 。
刘长卿(709-790?),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 。开元二十一年进士,曾任长洲县尉,因事下狱两遭贬谪,移睦州司马,官司随州刺史 。诗多写政治失意之感受,也有反映离乱之作,善于描绘自然景物 。五言诗成就较高,被称为“五言长城” 。
李益(748-827),字君虞,陕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后迁河南郑州 。大历四年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 。宪宗时官秘书少监,终礼部尚书 。诗风豪放明快,尤以边塞诗为有名 。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县),贞元九年进士,登博学鸿词科,授监察御史,因参加王叔文变法,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 。后因宰相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 。与柳宗元交好,人称“刘柳”,又与白居易常相唱和,又并称“刘白”,诗风格清新,宛转含蓄,善于吸收民歌的精华,并多反映社会生活 。
张籍(768-830?),字文昌,原籍吴郡(治今江苏苏州),少时侨寓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 。贞元十五年进士,历任太常寺太祝,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职,故世称“张水郎”或“张司业” 。又因其家境穷困,眼疾严重故孟郊称他为“穷瞎张太祝” 。是韩愈的学生,诗多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颇得白居易推重,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 。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
温庭筠(812-870?),本名岐,字飞卿,今山西祁县人 。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 。亦作词,是“花间派”鼻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