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观日出诗词 泰山日出诗词( 二 )


宋·赵匡胤
太阳初出光赫赫,
千山万山如火发 。
一轮顷刻上天衢,
逐退群星与残月 。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曾旧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怎不忆江南?
登单于台
唐·张槟
边兵春尽回,独上单于台 。
白日地中出,黄河天外来 。
沙翻痕似浪,风急响疑雷 。
欲向阴关度,阴关晓不开 。
描写泰山日出壮丽景象的古诗采桑子 泰山观日出
余登岱岳数次,惟三十年前秋日首次登临,有幸观得泰山日出之壮丽景象 。今偶忆起,历历在目,回味无穷 。故填《采桑子》以记之 。
登临绝顶东方白,
混沌初分,
紫气氤氲,
翘首凝神怨乱云 。
金丸腾跃云天赤,
喷薄红盆,
万象乾坤,
一览群峰景慑魂 。
泰山日出的句子图片到百度中查
天下名山都有壮丽的日出景观,而唯泰山日出最负盛名,个中原因,颇耐寻味 。
也许有人会说,这是由于泰山日出特别壮美;之所以如此,又取决于其特殊天文、地理和气候条件 。但除此之外,是否还有更深层、更根本的文化基因呢?
一般认为,在古代游牧时期,就已产生天体崇拜 。由于太阳对作物生长和气象变化影响重大,因而太阳崇拜到农耕时期便获普遍发展 。大汶口文化曾出土以山承日的陶器符号,从而表明了太阳崇拜和高山崇拜的融合 。《春秋是类谋》有"泰山失金鸡"的传说,郑玄注称其为"岳之精" 。金鸡又称金乌、金鸦,均为太阳象征 。那么,太阳崇拜为何又特与泰山崇拜相结合呢?
首先在于泰山特殊的地理方位,即处于中国的东方 。所谓"以其处东北,居寅丑之间,万物终始之地,阴阳交泰之所"(《文献通考》);"东方主天地之生气,以方位别五岳,是为天之东柱"(《岳史·形胜考》诗注) 。而东方又恰是太阳升起的方位,主阳 。故《说文》释"东"为"从日在木中",《晋书·五行志》称"说日木,东方也" 。东,就是太阳在树木间冉冉升起 。泰山为东岳,自然与太阳关系更为密切,故有" 泰山金鸡"之说 。作为泰山主神之一的泰山大帝,就源于始祖神化了的太阳神"金虹氏"、"太昊氏" 。另一位主神碧霞元君(俗称老奶奶),与"玄女"有渊源关系,也与太阳崇拜有瓜葛 。正因泰山将东方崇拜与太阳崇拜相结合,所以泰山大帝又称"青帝" 。东方于色主青,青为生命色,泰山神又是东方神、生命神 。而体现这两种崇拜最充分、最生动的景观,自然是泰山日出 。
其次在于泰山临近东海,以及由此带来的大海崇拜 。虽然泰山距海岸线尚有不小距离,在泰山上也根本看不到大海,但较之其他名山,它毕竟距海最近 。因此,古人每联称"海岱" 。苏辙有"聊欲观海岱"的诗句,叶份有"海岱争崇深"的跋文 。在人们的经验中,太阳又是大海中升起,所以有"金乌海底初飞来"(韩愈)、"只等金鸦浴海?quot;(杨万里)之类的诗句 。正因泰山临近东海,加之泰山云海颇似东海波涛,因之人们即使明知泰山难见大海,还是乐于沉醉于"观海"幻象 。故而山中有"登岱观海"题刻,有"青帝宅宫,表海于东"的碑赞 。人们宁愿将云海想象为海水,将泰山日出虚拟为东海日升 。请听诗人的纵情讴歌:"夜呼日出观海东,再为斯世升鸿蒙"(段辅),"日出东海几千里,茫茫不辨云与水"(于慎行) 。站在泰山顶上,看东海日出,该是何等壮观啊
登泰山观日出全文登泰山观日出全文
 天色略显昏暗, 放眼望去, 寂寥晨星下面是一片静止的山势般起伏的云海, 在茫茫的夜色下, 象极了远处同样黑魆魆的山峰.在最近两个的山峰之间, 一棵泰山松威严地站立着,在透着寒意的山岚中间一动不动.大山默默地耸立着, 甚至听不到鸟叫, 这个时候的泰山属于静谧, 属于安详. 东方的启明星静静地挂在那里, 远处的观日峰仿佛泰山探出的点金指, 和那造型美观的的八角亭组成了一副绝佳的构图.
天色慢慢亮了起来, 几乎跟视线平齐的帷幔似的云彩淡淡地镶上了一道美丽的金边.云海也渐渐地层次分明起来, 甚至能够清晰地看到那些距离较近的云彩开始不安分地翻滚和流动 。而稍远的地方, 云海还是与大山融为一体地默默地耸立着.很快, 这种的翻滚和流动就由近及远地影响到了那些山峰一样的云海, 他们先是慢慢变矮, 慢慢变得起伏不再柔和, 终于在一段时间之后被慢慢拉平.这个时候的云海更加象如水月色下的平静的大海,只是没有波涛翻滚所产生的哗哗的波浪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