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诗词桓 佚名的诗有哪些( 二 )


最后四句是诗人的慨叹:"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那阻隔了牵牛和织女的银河既清且浅,牵牛与织女相去也并不远,虽只一水之隔却相视而不得语也 。"盈盈"或解释为形容水之清浅,恐不确 。"盈盈"不是形容水,字和下句的"脉脉"都是形容织女 。《文选》六臣注:"盈盈,端丽貌 。"是确切的 。人多以为"盈盈"既置于"一水"之前,必是形容水的 。但盈的本意是满溢,如果是形容水,那么也应该是形容水的充盈,而不是形容水的清浅 。把盈盈解释为清浅是受了上文"河水清且浅"的影响,并不是盈盈的本意 。《文选》中出现"盈盈"除了这首诗外,还有"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亦见于《古诗十九首》 。李善注:"《广雅》曰:'赢,容也 。'盈与赢同,古字通 。"这是形容女子仪态之美好,所以五臣注引申为"端丽" 。又汉乐府《陌上桑》:"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也是形容人的仪态 。织女既被称为河汉女,则其仪容之美好亦映现于河汉之间,这就是"盈盈一水间"的意思 。"脉脉",李善注:《尔雅》曰'脉,相视也 。'郭璞曰:'脉脉谓相视貌也 。'""脉脉不得语"是说河汉虽然清浅,但织女与牵牛只能脉脉相视而不得语 。
这首诗一共十六句,其中六句都用了叠间词,即"迢迢"、皎皎、"纤纤"、"盈盈"、"脉脉" 。这些叠音词使这首诗质朴、清丽,情趣盎然 。特别是后两句,一个饱含离愁的少妇形象若现于纸上,意蕴深沉风格浑成,是极难得的佳句 。
【作者小传】: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开始设立的一个掌管音乐的官署,它除了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配乐演唱外,还担负采集民歌的任务 。这些乐章、歌辞后来统称为“乐府诗”或“乐府” 。今存两汉乐府中的民歌仅四十多首,它们多出自于下层人民群众之口,反映了当时某些社会矛盾,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同时,其风格直朴率真,不事雕琢,颇具独特的审美意趣 。
古诗十九首之一(汉)佚名写的是什吗节日古诗十九首之第一首(汉)佚名写的是“七夕节”,全诗如下: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
《画草》宋 佚名是古诗1、小学语文课本里面的《画草》或者《画》的古诗如下,作者一般都不标注或者标注是【宋佚名】



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 。

2、至于这首诗歌的出处,学术界多有争议,向来无统一说法 。
较为普遍的是大家认为出自宋代诗人道川禅师的《画》
远观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
春去花犹在,人来鸟不惊 。
头头皆显露,物物体元平 。
如何言不会,祗为太分明 。
赏析
这是一首非常著名但却以讹传讹很久的古诗 。
小学语文课本中录用了这首诗的前半首,并依据历代流传版本更动了诗中的个别字,即“远看山有色,静听鸟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但教材没有标注诗的作者和产生年代,而笼统地以“古诗”标之 。
关于诗的作者,长期以来,有唐代王维说,僧人大川禅师说,元代王冕说,明代唐伯虎说,清代高鼎说等多种版本 。这些传说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没有任何历史依据 。大多都属于臆想猜测以及在网络上以讹传讹而已,甚至有人根据对于该诗前半首的片面理解,认为该诗源出于描述一幅画,并冠以《画》的诗题 。是啊,画上的山看得见颜色,画上的水听不到声音;春天过去了,画上的花依然盛开;人走近了,画上的鸟却丝毫也不会被惊扰——表面上看起来很合适的!
但是,如果这样体会的话,诗的后面四句就完全无法理解了 。前四句和后四句,竟然完全不相干了,这是很不合适的 。
实际上,这首诗是一首阐述禅理的诗,描绘的是清净自性,以及清净自性对于一切显现的观察,是不同于普通思维心对于境界之观察的 。自性见山,虽然有色相,有也是无,幻相而已;自性听水声,声声不实,有声也是无声;自性观春花,没有取舍,当下即是自性,所以春天虽然过去了,自性之花却并未凋谢,自性不生灭的缘故;人来了,鸟因为妄想心的缘故而惊飞,鸟的自性却依然如故,不曾有任何惊扰 。鸟虽然不明白,禅师则清清楚楚 。就这样,一切显现,头头是自性大道;万事万物,本性都是清净自性,本来平等 。为什么禅师这样苦口婆心地说,人们却不明白呢?只是因为啊,人们陷入了分别思维当中,把自性的当下妙明,转变成了思维心的分别而明了 。这第六意识心的分别和攀缘,就是一切众生“病”的根本 。只有放下它,才有明心见性之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