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描写象鼻山的诗词 赞美桂林象鼻山的诗句有哪些

【古代描写象鼻山的诗词 赞美桂林象鼻山的诗句有哪些】

1、《送谭八之桂林》唐代诗人王昌龄
原文:别意猿鸟外 , 天寒桂水长 。
译文:我心里面的思绪在两岸的猿鸟声中飘到远处 , 在寒冷的天气里桂林是水流长久不息 。
2、《赠桂林友人》唐代诗人李频
原文:君家桂林住 , 日伐桂枝炊 。
译文:朋友你家住在美丽的桂林漓江旁 , 每日做饭都用桂树的枝丫烧 。
3、《象鼻山》明朝诗人孔镛
原文:象鼻分明饮玉河 , 西风一吸水应波 。
译文:象鼻正在畅饮如玉带一样的漓江水 , 本来桂林有很多奇特的山峰 , 即使在白天看象鼻山也百看不厌 。
古代描写象鼻山的诗词 赞美桂林象鼻山的诗句有哪些

扩展资料:
象鼻山以神奇著称 。其神奇 , 首先是形神毕似 , 其次是在鼻腿之间造就一轮临水明月 , 构成“象山水月”奇景 。
因此 , 象鼻山是桂林的城徽山 , 是桂林旅游的标志山 , 它坐落在桂林市中心的漓江与桃花江汇流处 , 形似一头巨象 , 象鼻和象腿之间是面积约一百五十平米的圆洞 , 江水穿洞而过 , 如明月浮水 。坐落西岸的象山水月与漓江东岸的穿月岩相对 , 一挂于天 , 一浮于水 , 形成“漓江双月”的奇特景观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象鼻山
用一段话描写象鼻山桂林
桂林市象山景区位于城市中心 , 它包括象鼻山、伏波山、叠彩山 。三座山相距不过二三千米 , 濒临漓江 , 半枕陆地 , 半沉江流 , 山水相依 , 是桂林山水的精华 。山得水而活 , 水得山而秀 , 加之千年的开发游览 , 早已成为一方旅游胜地 , 远近文明 。
早在隋唐时期 , 桂林城中诸山就留下了古人寻芳览胜的足迹 , 吟咏赞美的诗篇 。象鼻山、伏波山、叠彩山更是出现过车马为之堵塞的游览盛况 , 那满山遍布的摩崖石刻造像就是最好的历史见证 。在宋代桂林环城游览水系中 , 三座名山更是重要节点 , 古人或由此乘舟 , 或系舟登岸 , 或泊舟山岩水洞 , 扫叶烹茶 , 把酒临风 , 览山水之色 , 探岩洞之奇 。时移世易 , 沧海桑田 , 许多盛极一时的名山沉寂了 , 但象鼻山、伏波山、叠彩山三座名山游览之胜却千年不衰 。我们是否还记得 , 在刚刚过去的二十世纪的后半叶 , 对桂林山水的集体记忆 , 或者说高度概括是什么?回答是“三山两洞一条江” 。与古人的文雅情趣相比 , 这样的归纳或许过于直白 , 但它毕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代表了桂林山水的含义并主导着桂林的旅游 , 其中的“三山”就是指象鼻山 , 伏波山 , 叠彩山 。
“三山”中的象鼻山位于桂林城南的漓江西滨 , 桃花江与漓江的交汇处 , 是桂林城的象征 , 桂林的城徽即以象鼻山为标志 , 也简称象山 。象山海拔220米 , 高出水面55米 , 由3亿6千万年前海底沉积的纯石灰岩组成 。山形孤拔陡峭 , 岩石古苍 。在象鼻与象腿之间有一水月洞 , 有如一轮明月静浮水上 , 形成著名的“象山水月” 。此景集清山、秀水、奇洞、美石、倒影于一体 , 成为历代诗人吟咏不绝的千古题材 , 是游人至桂的必游之地 。
“三山”中的伏波山位于桂林城中心东北部 , 孤峰突起 , 海拔213米 , 半枕陆地 , 半插漓江 。山体高出平地63米 , 陡然直立 , 如刀劈斧削一般 , 尤其是临江一面 , 给人以壁立千仞之感 。漓江流经此地 , 被山体阻挡 , 形成巨大的汇流 , 古人取其“麓遏澜洄” , 制服波涛之意 , 称其为伏波山 。而民间传说伏波山的得名则是因为汉代伏波将军马援曾于此山射箭退敌 , 削石试剑的缘故 。
“三山”中的叠彩山位于桂林市中心偏北部 , 由三亿六千七百万年前沉积的石灰岩和白云质灰岩组成 , 石质坚硬 , 岩层呈薄层、中厚层及厚 层状 , 一层层堆叠起来 , 如同堆缎叠锦 , 唐代文学家元晦因“按《图经》 , 山以石文横布 , 彩翠相间 , 若叠彩然” , 因而将其命名为叠彩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