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德|老子讲的“德”是啥
什么是德(老子讲的“德”是啥)
《道德经》一文中提到“德”的有十二章 。
一、“德”的涵义
“德”在《道德经》归结为两层含义:
(1)德者,得也,少则得 。23章:“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 。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德通得,得,少也,少则得,行得则与得同体 。言随其所行,故同而应之 。
(2)从道就是德 。21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惟以虚无为德,然后乃能动作从道 。
二、德之具体表现
既然得之于道的就是德,德一定是符合道的原则 。那么就可以由道的状态以及运行规律来推论德的具体表现 。老子在文中其实已经从侯王统治、战争、日常事务等方面对德的具体方面进行了描述 。
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对内静养 。
因为道对万物不偏不彰,不炎不寒,一视同仁,所以能做到无欲,无欲便自然能静,即通过去百思特网欲的方式达到静养的目的 。3章提到:“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王弼:可欲不见,则心无所乱矣 。即不要有那些可以引起人们的私心、杂念,人们的心自然就静下来了 。在26章中提到:“重为轻根,静为燥君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 。”45章中提到:“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在王弼看来,凡事有本末,清静无为就可以保全物之真性,带领天下走上正道 。内里清净自然不妄为,即清静便能无为 。
在第2章中提到:“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
万物都是自足的,皆备智慧,百思特网圣人只需要顺着物之本性适时的引导就好了,所以也不必贪功居位,只有不居功,功劳才能长久下去 。另外知足也是去欲静养的方式 。
(2)对外虚空 。
因为道体涵盖万物,是一个整全,像山谷一样包容万物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又像大海一样能容纳川流“辟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大海 。”所以得于道之德也是虚空的 。虚空就意味着对待事情没有一些成见和定法,完全根据客观现实,找出最佳方案处理事情 。所以老子主张圣人要不自见,不自是,不自彰(24章) 。不要自我炫耀,抛开我见,迎接真知 。还要去甚,去奢,去泰 。
(3)贵柔 。
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即是道 。这个过程是不断适应顺应自然、顺应社会、顺应人心的过程,时时处处要求守柔的品质 。所以老子在64章中指出:“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要顺从自然规律去行事,不争也是柔的体现 。
三、道之用
道德经一书中有多处提到“道”的功用 。14章:“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无形无相者,是万物之宗,虽然今古不同,时移俗易,道也一直发挥作用 。万物因道生长,在第57章中提到:“以正治国,以奇用兵 。以无事取天下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而民自富 。我无欲,而民自朴 。”
其实道体现为无为,道的功用更多是“无”在发挥功用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是便利,无才是用 。在69章中提到:“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出兵打仗看不见他的行列,伸出无形的臂膀,真大起来,具有无敌的力量,这种无形的力量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就是无的功用 。
四、为政、治国主张:无为而治
第80章中提到:“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人复结绳而用之 。至治之极 。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 这章遭到很多学者的批评,认为老子是个复古保守者,其实,我认为应该从老子所处的时代来看待小国寡民的价值 。老子所处的社会是诸侯国间连年征战,民不聊生,田园荒芜,盗贼四起的社会,给人民带来无穷尽的灾难 。所以老子说:各百思特网诸侯国的国土面积小就小了,民少就少了吧,不要再互相侵犯了 。老子希望通过教导侯王无为的方式来达到诸侯国之间相安无事的状态,进而达到真正的天下太平 。在老子看来,这也是天下大治的表现 。
- 私人影院|私人影院是自己选电影吗
- 私人影院|私人影院按人数算还是房间算
- 影院|私人影院有摄像头监控犯法吗
- 春天|2022春天还要冷多久
- 上半年|2022年上半年雨水多不多
- 春天|2022年春天会不会干旱
- 春天|2022年春天是暖春还是冷春
- 春天|2022年春天为什么这么冷
- 春天|2022年春天是几月到几月
- 武汉|武汉樱花在哪个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