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配饰服饰等反应出的清朝严格的等级制度。

清王朝作为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 自然也沿袭了封建王朝的特色 , 那就是森严的等级制度 , 这一点 , 通过服装配饰等最能直观体现 。
清代人着装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 。这种着装制度是中国古代“垂衣裳而天下治”(《易·系辞》)传统的延续 , 服饰被赋予了避寒遮体之外的礼乐教化功能 。“见其服而知贵贱 , 望其章而知其势”(贾谊《新书·服疑》) , 服饰成为体现人们社会关系的具体表现 , 也是统治者标示等级和管理社会的工具 。与以往不同的是 , 清代服饰在外观上有别于汉服 , 带有鲜明的北方游牧民族特色 。其中 , 朝珠的佩戴 , 更是清代服饰所独有的特色 。
清朝皇室的祖先信奉佛教 , “满洲”很可能就是梵文“曼殊”的转音;佛教徒称清帝为“曼殊师利大皇帝” , 而“曼殊师利”就是文殊菩萨 。佛家僧侣通常手持念珠 , 每串粒数有十八颗、二十七颗、五十四颗、一百零八颗之分 。串有一百零八粒的念珠称为“百八牟尼珠” 。《木槵(huàn , 一种落叶乔木)子经》云:“当贯木槵子一百八个 , 常自随身 , 志心称南无佛 , 南无法 , 南无僧 , 乃过一子 。”在诵读佛号和经咒时 , 默诵一句 , 捻过一珠 , 用以计数 , 所以念珠又称“佛珠”或“数珠” 。当时 , 女真人有衣上挂数珠的习惯 , 将一串珠子挂在衣襟的纽扣上 , 随身携带 , 诵经时手指逐个捻珠数数 。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经常把数珠赏赐属下 , 各级将领也把数珠当作礼品进贡 。

清入关后 , 各项制度渐趋完备 , 其中也包括服饰制度的确立 。朝珠正式作为冠服的一种佩饰确定下来 , 并被纳入乾隆二十八年(1763)编撰的《钦定大清会典》之中 , 以示郑重 。从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代帝后朝服像可以看到 , 努尔哈赤、皇太极和顺治帝没有佩戴朝珠 , 顺治帝皇后佩戴了朝珠 , 顺治帝的母亲孝庄文皇后在晚年朝服像中也佩戴了朝珠 , 而康熙帝以后的帝后朝服像均有朝珠 。
一、构成与象征意义
【通过配饰服饰等反应出的清朝严格的等级制度。】朝珠由念珠演化而来 , 故结构与佛珠类似 。朝珠由身子、结珠、佛头、背云、纪念、大坠、坠角七部分组成 。通常一盘朝珠周长大致在130至170厘米之间 , “身子”由108颗珠子组成 , 意寓12月、24节气、72候为一年的说法 , 总数定为108 。还有一种说法 , 佛教认为常人一生有八万四千种烦恼 , 将其归纳为108种 , 所以旧时佛寺每日朝暮各撞钟一百零八下 , 称为“醒百八烦恼” 。在108颗珠中 , 每隔27颗穿入一颗不同材质的大珠 , 称为“结珠” , 结珠的颜色与其他珠子形成鲜明对比 。4颗结珠将朝珠分成四部分 , 用以表示春夏秋冬四季 。挂在脖子后面与结珠相连的珠子称为“佛头” 。佛头有孔与“背云”相接 , 背云意为“一元复始” , 垂于背后 , 背云最下端缀有葫芦形“大坠” , 称为“佛嘴” 。佛头两侧又有三串小珠串 , 通常一侧缀两串 , 另一侧缀一串;两串的位置 , 男在左 , 女在右 。每串有10颗小珠 , 每5颗为一组 , 中间有绦相连 , 下坠嵌有宝石的小“坠角” 。三串小珠称为“纪念” , 象征一个月有30天 , 为上、中、下旬 , 每串代表一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