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量》教学反思如何写?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是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一直探讨的问题 。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和趣味性很强的学科,可相当一部分学生觉得化学枯燥、难学,虽花了大量时间,但收效甚微,对学习缺乏自信心,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使生动活泼的化学教学过程变为枯燥无味的单纯知识传授,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
本节课是在溶质的质量分数和物质的量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溶液中物质的量浓度——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通过学习使学生扩大对溶液组成的认识,提高化学计算的能力,并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
对较易理解掌握的内容,通过让学生阅读教材,观察演示实验等方法,让他们自己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尝到了成功的欢乐,增强了学好化学的自信心 。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避免过分的解释、说明,使学生失去表达的机会,应让学生有什么说什么 。
本节课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对于教学难点的突破是行之有效的 。
本课时主要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和摩尔质量 。物质的量这个词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抽象、难懂,很多学生初学时会将“物质的量”与“物质量”混为一谈,在教学中可以类比学生学过的一些物理量,如质量、时间、长度、温度、电流强度等,这样学生就可真正体会“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的意义 。因此,使学生正确地理解物质的量这一概念,是学生学好这一节知识的前提条件之一 。
本节课通过启发、对比等教学方法,让学生从我们熟悉的知识来理解物质的量、摩尔、摩尔质量等概念,从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目的 。
另外,在进行物质的量及摩尔的教学时,强调“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只适用于微观粒子,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可以设计实验:如何用普通天平测量一粒大米的质量?也可以安排在课前完成 。然后进一步假设,如果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粒的大米能满足全球 60 亿人吃多久?学生通过计算可以深刻体会到摩尔只适用于微观粒子 。使用摩尔作单位时,所指粒子必须十分明确 。
在进行物质的量教学时,我是按以下程序进行教学的:
(1) 介绍物质的量的概念,给出物质的量的符号
(2) 介绍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3) 介绍摩尔的基准,引出阿伏加德罗常数
(4) 讨论使用摩尔的注意点
(5) 讨论出物质的量和微粒数之间的换算关系式
(6) 例题分析
(7) 习题巩固
(8) 师生共同对本节课进行小结 。
在进行摩尔质量的教学时,先回顾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知道一个氧原子的质量和一个碳原子质量比为 16:12,然后同时扩大 NA 倍,比值还保持不变,而 1 摩尔碳原子质量为 12 克,所以 1 摩尔氧原子质量为 16 克,可以进行推广,1 摩尔任何原子的质量当以克为单位时,在数值上等于其相对原子质量 。这样摩尔质量的理解便顺理成章 。在进行物质的量计算教学时,以两个关系式为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