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中国文化里的牛

漫谈中国文化里的牛
文章图片

在十二生肖中,牛的地位有多高?不必去做过多的调查研究,按照名人效应的尺度一丈量,肯定名列前茅 。自从鲁迅先生写下“俯首甘为孺子牛”,国人对牛和牛身上承载的品格,便崇敬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在还不知道人间有个鲁迅,还不知道鲁迅写过赞美牛的诗句时,我对牛就有了很深的感情 。乡邻们常说,一牛可抵七人力 。确实如此,春耕、秋播,牛是农田里的主力军 。我拿个小镢头跟在爸爸身后学着刨地松土,一个早晨只刨松了比桌面大不了多少的一小块,还累得气喘吁吁 。太阳升高,饥肠辘辘,该吃饭了 。正要回家,邻院的登云大哥赶着牛路过,可能是怜悯我汗滴禾下土,微笑着将牛赶进我家田里 。扬鞭喊声“驾”,黄牛即拉着犁缓步前行,犁过处划破了瓷实的土地 。看上去黄牛走得不快,走过去,转回来,几个来回就耕完了我家的半亩农田 。那天回家的路上,我夸牛耕田真快,爸爸告诉我的就是“一牛可抵七人力”,还说,“抡起(见图1)头,想起老牛” 。自此,黄牛的形象在我心目中日渐高大 。
进城上初中后,我读到“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句子,眼睛马上闪烁出少见的亮光 。城里的同学却一脸茫然,他们没有牛耕田的见识,就难以理解“俯首甘为孺子牛”,何以高尚 。及至老师讲到鲁迅先生的另一句话,“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城里的同学立即双目放光,这回却轮到我一脸茫然 。我没有喝过牛奶,也就不知道牛还有这般可贵的奉献 。添加了牛奉献牛奶的作为,更是高大了牛的形象 。
【漫谈中国文化里的牛】此后,随着学识的增加,关于牛的意象不断拓展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是南北朝时期的《敕勒歌》,广袤的草原为牛提供了开阔的活动空间与丰赡的食物,多么安详自在的景象呀!“隔岸横州十里青,黄牛无数放春晴 。船行非与牛相背,何事黄牛却倒行 。”这是杨万里的诗作《过大皋渡》,黄牛不会倒行,而是船行河中水流太急,生活的趣味里悄然透着淡淡的哲理 。“门外一溪清见底,老翁牵牛饮溪水 。溪清喜不污牛腹,岂畏践霜寒堕趾 。”这是陆游诗作《饮牛歌》,用老翁饮牛的洁净溪水,比衬自我的廉洁之志 。往后看更见意趣,“牛能生犊我有孙,世世相从老故园”,借助牛繁衍生犊,渲染门庭兴旺,而且世代情系故园,真是不忘初心呀!“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这是宋代雷震的诗作《村晚》,乡村的黄昏恬静怡和,静在草丛,静在池塘,静在倒映于水面的“山衔落日”,这未免有点沉寂吧?打破沉寂的是牛,是趋步前行的牛,还有牛背上飞出的短笛声,这声音毫无约束,信口吹响,自由飞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