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写愁的三种境界 古诗词中人生三种境界是什么( 五 )
当我们读陶渊明的《饮酒》时,都会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诗所吸引,通过联想和想象,在我们面前会出现这样一幅画面和情景:厌倦官场生活的诗人回归田园后,兴致勃勃地“采菊”,无意中看见了南山,“悠然”二字暗示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追求恬静安宁的心情,从“菊”的高洁品质中我们还能联想到诗人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 。
只有通过想象,才能真正进入诗词的意境,对诗词才能有“透彻之悟” 。
第三境界:联系生活,内化诗词的情理 。
每一篇文学作品都要抒发情感、表达思想,“没有思想的文学是不存在的” 。诗歌更是如此,不论抒情诗还是叙事诗,诗人总是要表达一定的思想,或生活的哲理,或个人的情趣等等 。我们在引导学生把握诗的整体形象后,还要进一步启发学生全面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 。
“形象大于思想 。”鲁迅也曾说:“看别人的作品,也很有难处,就是经验不同,即不能心心相印 。所以常有极紧要,极精彩处,而读者不能感到,后来自己经验了类似的事,这才了然起来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充分调动和深化学生的生活体验,使学生全身心地进入诗人所创设的形象情境中,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让“灵魂受到震撼” 。
为了能够准确、客观、深刻地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有时还要理解诗人创作的背景,以及分析诗的表达、结构艺术 。
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公元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杜甫西郊浣花溪畔找了一块荒地,盖了一所茅屋(即成都杜甫草堂),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茅屋的建造很不容易,事事都需要亲戚朋友的帮助 。但茅屋建造的并不坚固,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 。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 。此情此景,杜甫感慨万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他不仅只是写自己的不幸,而是推己及人,想到在这风雨之夜,普天之下还有更多象他这样处于困苦(或者更糟糕)的境地,由此,诗歌的主题也就一目了然了 。
学习《书愤》时,先向学生介绍陆游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早年立志抗金,收复中原,曾上前线作战,晚年终因坚决主战而被削职返乡,在清贫、忧愤中度过余生;告诉他们,写《书愤》时,陆游已罢官回家六年了 。了解这些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作者情感 。
在学生的“灵魂受到震撼”之后,要进一步联系学生的生活、思想实际和社会现实,把诗中和“诗外”的思想感情诸因素,逐步内化为学生的审美素质、情感素质和思想素质,最终使学生从诗中发现“自我”,有时是再塑“自我” 。
这三个境界,在诗歌的具体教学中,虽然是一个过程,但不是仅仅表现在简单的时间先后上,而是体现为审美主体心理感受的层进深入 。这三个境界,有时表现为对一整首诗的教学全过程,有时则表现为对诗的某一节或片断的感受体验 。
读书的三个境界,用三句诗形容我觉得完全可以借用王国维《人间词话》里讲的做学问的三境界的说法: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
具体解释如下: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
词句出自北宋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 。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 。山长水阔知何处 。
此一境:“望尽天涯”正从一夜无眠生出,脉理细密 。“西风凋碧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的回忆 。景既萧索,人又孤独,几乎言尽的情况下,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广远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之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这是从“望尽”一词中可以体味出来的 。这三句虽然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但感情悲壮,毫无纤柔颓靡 。
此一境界,乃对人生的迷茫,孤独而不知前路几何 。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
- 人到中年,读懂这四首诗词,你就活明白了
- 深目如愁
- 春节|描写春节的诗句,有关春节的诗句诗词
- 诗词大赛活动策划书怎么写?
- 古诗词大赛主持人开场白怎么写?
- 古诗词大赛主持人开场白格式怎么样?
- 开学周记高中写法怎么样?
- 教师节周记600字初中写法怎么样?
- 诵读古诗词的心得怎么写?
- 毕业留言古诗词范文有没有?